2016年以来,贵州大方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开展“10万农民技能”大培训,投入专项经费1402.6万元,集中开展技能培训402期,助力41437名贫困群众脱贫,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该县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10万群众从传统种植向新型职业生产转变、产业从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脱贫从坐等救助向主动突围转变。
为了将技能培训切实落到实处,大方县“三联”聚合力。部门联手,实行县委常委负责制,建立“10万农民技能”培训组织协调机制,将财政局、农牧局、林业局等10个县直部门作为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通过工作部门联手形成合力,全方位保障培训工作涉及的资金、师资、场地、学员安全和健康情况;资源联享,将县直部门农技人才、科技副职、农民讲师等全部纳入技能培训师资库,建立涉及41项技术技能共335人的培训师资库,整合涉农部门培训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内外联动,按照域内培训+域外培训相结合的思路,县级举办示范班带动各乡(镇)积累办班经验,为乡(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参考借鉴,同时选派有相关技能培训兴趣、有技能基础的农民到农业发达地区实践深造,培育本土人才和专业技术师资队伍。目前,已举办域内集中培训县级示范班12期,培训群众1744人。投入162.4万元,开展域外人才养成计划培训8期,委托清华大学培养医护人员人才3期150人,漆艺传承大师班2期40人。投入近60万元,选派54人到沈阳等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学成归来的群众实现了从苦力工向技术工的转变。
为了实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由短期、零星、分散培训向长期、大量、集中培训的转变,大方县突破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的限制,实施“三定”强管理。定长效机制。制定《10万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培训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定督导机制。围绕夯实责任、强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建立清晰具体的责任清单。成立培训督察小组,根据责任清单,采取随机抽查、实地回访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情况进行督察。目前,共开展督导224期次,现场指导146次;定考评机制。将“10万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目前,共下发培训情况通报8期,对工作滞后的5个乡(镇)和11名乡科级干部启动了蓝色预警。
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大方县“三选”收实效。选教师,该县分别从县直涉农部门抽调86名技术人员组成10个讲师团,成员涵盖农技专家、驻村干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及各单位业务能手。目前,先后邀请32名省市专家教授到大方开展培训。评聘农民技术职称2500人,47名农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项目46个,带动41618人稳定脱贫;选课堂,围绕“五个10万”工程,采取技术打包、送教上门等形式,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人才实训基地。已培养农民讲师343名,共开展涵盖漆器、种植业、养殖业、中药材等实用技术培训班402期,42239名群众从中受益,发放新型农民资格证2548个;选内容,围绕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经果林种植等板块经济和恒大产业扶贫计划,优先培训精准贫困户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劳动力,培训打造一批乡土人才、技能人才,壮大脱贫生力军。
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村民罗洪文,现任大方县益合百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前几年,罗洪文因为缺乏技术、缺乏市场等原因,屡次创业皆以失败而告终。大方县开展的10万农民技能大培训后,他主动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猕猴桃培训班学习技术。2016年底,他带领村里109户共303位村民,种植了260亩优质猕猴桃,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套种260亩、扩种360亩苋菜,今年预计产值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