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建起“四好村”

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乡城县,紧扣四川省委要求,以“四个好”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如今,“四好村”遍布高原,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住上好房子

乡城县地处干旱河谷地带,“人在半山住,水从谷底流”成为全县大多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5.3倍决定了“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近年来,乡城县委、县政府重心下移农村,大力实施产水配套工程,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州实现“乡通畅、村通达、村通畅”三个100%,累计将313户、1759人搬迁至海拔较低、交通方便的区域,通过发展产业,使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

洞松乡热斗村的扎西曲批曾以帐篷为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前几年,在政府宣传下,他和临村29户高山牧民整体下迁千余米。记者日前走进了他的新家,院坝宽敞而整治,他的爱人正用着自来水洗衣服,院子旁边是自筹和政府补贴建成的卫生间,家里电视机、电冰箱、打茶机一应俱全。同时,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引导他们开垦耕地,种植果树,还建好了硬化路、电力和通信线路。

过上好日子

益西尼玛在青德镇仲德村经营着一家四星级乡村酒店,年收入20多万元。致富后,他积极吸纳村民到酒店务工,同时大力销售本地农产品。益西尼玛说:“以前,我们仲德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饭,现在不同了,来仲德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的仲德村光环数不胜数,全国第五届文明村、四川十大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脱贫示范村……去年,该村还作为主景区,承办了四川省第八届秋季版乡村旅游艺术节。

旅游特色不仅在于古村落的保护,还来源特色产业的支撑。近年来,该县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企业扶持,已引进农牧产品加工、藏猪藏鸡养殖和光伏产业等企业17家,大力支持藏猪、藏鸡、芫根、中藏药业、藏梨果茶等产业基地建设和乡村旅游、林果采摘园发展,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形成好风气

渊源流长的“净土香巴拉”文化厚重而深远,近年来乡城县将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以乡城群众“干活15天,休息1天”的“农牧民星期天”活动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具有藏区特色,接地气、有新招、见实效的核心价值观。

讲文明,树新风。乡城县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村对户对人大力开展“三创两树四评比”活动,目前共创建、评比、选树命名“三创两树四评比”23个村、2312户、327人,文明守法诚信新风逐渐形成。“三创两树四评比”即“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守法之家”创建,“敬亲孝老、致富带头榜样”选树和“最美庭院、最美村寨、最好家风、最净家庭”评比。

养成好习惯

乡城县还着重引导群众在日常中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树立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理念。同时,通过强化群众感恩、爱国、守法、奔康意识,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尊严地脱贫奔康。

该县将环保理念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乡城县城区小学建立起“垃圾银行”,学生可以把学校内收集到的垃圾存入“银行”,然后兑换成学习用品。

而在乡城农村,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正在开展。全县各村正扎实开展“五洗一扫”活动,并将讲文明、比卫生等纳入村规民约。县委、县政府还为每户配置了焚烧炉架,为每村配备了清扫车、垃圾池、垃圾房、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并配备了2~4名保洁员,推进垃圾不出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