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谋致富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陕西延川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县情实际,夯实脱贫致富基础,详细制定出“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产业发展区划图,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民持续增收。

传统农业实现升级增效

一走进永坪镇黄家圪塔村便能看到整片的大棚顺河道分布,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大棚,大棚是这个村子的主导产业,去年全村大棚收入近400万元。近年来,黄家圪塔村大力发展果蔬大棚产业,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散到精的转变,村民也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

黄家圪塔村只是延川县传统农业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延川县已形成文安驿川、永坪川、关庄川三大专业化蔬菜种植区域,建成关庄镇大张村等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设施蔬菜专业村40个、设施蔬菜分级包装点4个,扶持流通能力较强的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8471座、拱棚3764座,年蔬菜产量达5.6万吨,产值达3.1亿元,带动贫困户505户、2567人。

除了发展种植业,该县不少农村还通过畜牧业和旅游业走出一了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路子。目前,延川有养殖专业合作社117个,累计建成村集体养殖圈舍66个、个体养殖场175个。2018年,该县计划对新增成年适繁母牛每头补助2000元,进一步调动贫困户养牛积极性,推进畜牧业助力脱贫攻坚。

新型农业成为脱贫力量

延川县80%以上的村是沟道村,村民居住分散,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无法形成长期稳定产业。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延川县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群众有效嵌入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变零散短期产业成为长期稳定产业。目前,延川县已成立农业产业协会16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32个,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辐射全县2000多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该县文安驿镇张家屯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后,利用政府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发展山地苹果1450亩、蔬菜大棚22座,并计划养牛百头、养鸡万只。合作社将种苹果和养牛的产业量化折股后,企业和合作社按股分红,在合作社收益中,村集体预留20%,其余按照股份比例给村民分红;养鸡产业按照借鸡还蛋的方式,与世礼禽业合作运营;棚栽产业按照集体所有、有偿使用的原则,出租给农户经营。张家屯村还规划建设22座设施大棚和200立方米沼气池,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以租赁的方式统一种植、销售,形成可持续的“棚-沼-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特色农业成致富新宠

延川还先后引进了黄金米槐、油用牡丹、旱鸭、羊肚菌、香菇等一批种养类特色产业,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2017年以来,延川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同时,延川县政府还与延川新隆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绵阳保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为贫困户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以及产品的保值价回收,预计年产量400万袋苗棒最少能带动贫困户400户,每户每季香菇纯利润至少在2万元以上。延川通过引进企业和政策引导等支持方式,目前农户已种植近200棚羊肚菌、150棚香菇、84棚蘑菇。

从山塬到沟道,从黄河沿岸到乡村川道,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延川县的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2018年,延川县聚焦扶持重点产业,概算投资11.9亿元,计划通过23个农业产业开发类项目,继续壮大农业产业,吸引有发展意愿的群众投入到产业建设中来,确保所有产业项目都能带动农民致富,力争今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