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乡亲在山旮旯里拓出一片致富竹林;他,创办企业开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村民增收,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存哥”……他就是广西田阳县五村镇大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英存。
20几年来,黄英存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不断摸索脱贫致富的门路,用艰苦奋斗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也先后荣获百色市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百色市党员创业带富标兵、田阳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百色革命老区新时代致富奔康的“领头羊”。
竹子种出致富路
大路村地处田阳县南部石山区,共有319户1218人。“大路村没有大路,九分石头一分土;羊肠小道曲弯弯,连绵大山光秃秃。”这首壮语山歌,描述了大路村当年“行路难”“致富难”的窘境。
为了改变这种窘境,当时年仅20多岁的黄英存积极参与开山修路,和乡亲们一起上山拓荒挖坑种植竹子。仅用3年时间,该村就种起了8000多亩吊丝竹,成了远近闻名的“竹子村”。接着,头脑灵活的黄英存很快为乡亲们找到利用竹子挣钱的门路——发展竹编加工。
田阳县是全国有名的“南菜北运”基地县和中国第一个“芒果之乡”,2006年以前,蔬菜和芒果的运输包装主要采用竹筐。黄英存瞄准了竹筐加工的商机,从1997年开始积极组织大路村群众大量编织竹筐供应农贸批发市场。从收购、贩运竹筐到农贸批发市场销售,再到组织经济能人到县城租地开办竹编加工厂,黄英存带领大路村群众做大做强了“竹子文章”,带动群众人均年收入5000元,解决了温饱问题。
“扶贫车间”走出小康道
从2006年开始,随着农产品物流的革新,包装果蔬用的竹筐不再适合市场需求。眼看乡亲们的财路将断,黄英存再次开动脑筋,用多年积累的28万元购回一台二手注塑机,开始生产塑料包装筐。一年半的发展,就收回全部投资。尝到甜头的黄英存把这些钱全部用于再生产,同时贷款几十万元,购置了6台注塑机,开足马力生产塑料包装筐。在黄英存的带动下,原先从事竹编包装筐生产和销售的大路村群众,大部分参与到塑料包装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工作中,重新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2018年,黄英存主动与村集体合作办厂,成立了田阳县联景果蔬包装制筐厂,工厂共有注塑机12台,产值约9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8人。今年,工厂预计可为参与投资的8个贫困村每村增收5万元左右。此外,黄英存还积极与田阳县人社部门合作,挂牌成立“扶贫车间”,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进厂就业,工人月均工资3000元。
除了从事塑料包装筐生产,黄英存还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农产品保鲜冷库16栋。随着生产的扩大,跟随黄英存从事冷链物流、果蔬包装和塑料包装筐生产、运输、销售的从业人员达350多人。
“花果山”结出丰收果
在黄英存的带领下,2017年,大路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精准识别的177户、655人,减为10户、26人。
脱贫摘帽后的大路人,如何在2020年实现奔小康?
对此,黄英存胸有成竹。早在2015年,他就制定了发展芒果生产的计划,动员外出务工的群众抽空回乡发展芒果种植,建设未来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在黄英存的动员下,大路村群众纷纷返乡种植芒果。目前,全村种植了芒果3000多亩,红心蜜柚200多亩,山间地头到处焕发勃勃生机,充满丰收的希望。
“现在村里还有一片60亩的土地,我计划流转承包下来,带领群众发展沃柑种植。过不了几年,我们大路村将成为南部山区的‘花果山’,群众的收入会更高,小康生活离我们会更近。”黄英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