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应留住传统文化的“魂”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中华文化也起源于乡土文化。可以说,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振兴乡村道路上,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生活“空心化”?

要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散发乡土气息,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离开了门前屋后的青山绿水、邻里乡亲的淳朴乡风,乡村就会变成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的“四不像”。因此,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中,要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本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彰显个性特色,要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工业化进程中,常常把振兴乡村当成改天换地的舞台。然而,“万物有所在,而独知守其根”。乡村蕴含着社会变迁中的一切基因,通联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充分发挥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

提升多元价值,要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在“产业、创业、就业”富民渠道上着力,焕发田园的活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使劲,提升村民的动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展现乡村魅力,让农民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才能防止农村“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