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落幕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海南省共有6个项目、7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项目和选手全部来自海南省技师学院。这不仅是该学院在此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也创下了海南入围人数最多的纪录。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此次海南入围国家集训队的7名选手当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仅16岁。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小工匠”中有3人是第二次入围。
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他们究竟有何“法宝”?在一番探访后,笔者发现“法宝”其实就是不断努力与付出。
7月19日,海南的学校早已放假,海南省技师学院老城校区的数控车间内,却仍有一群人在不停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在电脑上绘图,有的拿着工具在敲敲打打,还有的在机床上熟练地操作着……这群人都很年轻,有的甚至还一脸稚气。
“你没找错,这几个都是刚刚入选国家集训队的参赛队员。”说话的人叫姚辉,是这群小伙子的带队教练。
就在十多天之前,这群小伙子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大放光彩,他们从来自全国的42支代表队、467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国家集训队的入场券。
“李受州,21岁,澄迈人,数控车项目第九名;韩轩轩,文昌人,20岁,数控铣项目第五名;陈绵睿,20岁,万宁人,塑料模具项目第三名……”姚辉对“麾下”的“爱将”了如指掌。
姚辉只是此次赛事的带队教练之一,专攻数控和模具项目。其他入围项目还有平面设计、网络系统管理项目和机电一体会项目(二人团体)。此次比赛入选的7人当中,年纪最大的21岁,年纪最小的何甜甜在比赛结束后才迎来她的16岁生日。
“别看他们年纪小,他们可都是‘小工匠’。”姚辉说。入围的选手虽然年纪不大,但每个人都在对应的项目钻研了好几年。且能作为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选手,他们更是经历了层层选拔。海南省技师学院一直以来采取梯队式选拔培训人才,选手首先要经过大面积海选,再经过笔试、实操,还要经过班主任推荐,才能进入预备队,之后还要继续淘汰,最后留下的才能作为参赛“种子”来培养。“大浪淘沙,他们都是剩下来的金子。”姚辉说。
对于成为“种子”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意味着往后的路程更艰苦。“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平时周末只休息一天,放暑假了还得留在学校里继续练,有人想家掉眼泪很正常。”姚辉说。
不玩手游,不逛街,没有K歌和啤酒……参赛选手们舍弃了他们花样年华中的许多东西,终日泡在课堂和车间里与各种机器和设备“交手”,只有每一次更加精准的操作,才能让他们雀跃欢呼。
队员们那么拼,教练们也不例外。教练平时除了指导选手们训练,还要经常带队出省“取经”,一出去就是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姚辉说:“很多教练都跟我一样是上有老下有小,但基本上很少回家。”机电一体化项目教练池昭宏,家中3岁的小儿子几乎不认识他;网络管理项目教练王皓宇,今年36岁了还无暇考虑个人问题……
海南省技师学院院长石磊说,选手取得成绩的背后就是选手自己和教练平日里不断付出的努力。而对于选手来说,除了平时的刻苦,还有在赛场上拼技能、拼体力、拼耐力、拼心理素质的拼劲。石磊表示,学院培养的人才除了是专业项目里的“专才”,更应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全才”,如此才能在走出校门后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