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坡精神诠释新时代

28年前亲自参与并指挥了大茅坡“坡改地战斗”的四川省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原村支书唐发春,近日走到周围已经长满半米深茅草的创业碑前,伸手摸了摸石碑,又用力靠了一下,吐出八个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这八个字里,有唐发春的辛酸,还有长期以来他身后的乡亲们坚韧不拔的奋斗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奋发坚韧

构建现实的温饱承载

大茅坡地处旺苍县城以北14公里,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茅坡,是乱石嶙峋的瘠地,这里交通不便,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

“大茅坡上有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84户、754人。那时候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年年靠返销粮度日。温与饱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成了当时的奢望。”唐发春说。

要生活下去,必须得有土地。要填饱肚子,需要更多的土地。“为解决饿肚子的问题,我们村干部商量要把大茅坡改造成良田,这个决定得到了一致通过。”唐发春说。改地很快得到了热烈响应。

1990年10月至1994年9月,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部分群众在大茅坡上割掉茅草,开山取石,改田造地,隆隆地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大茅坡。大锤二锤一锤锤抡起来砸下去,錾子一下一下敲进去。他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投入劳力16万个,挖填土石38万立方米,垒砌石墙400道,总长3万米,最终高标准建成水平梯地600亩。

为尽快让新建土地见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旺苍县政府、县农业局、高阳镇政府与村社一道,大力推广“一改带三改”,逐户落实深沟开厢、五肥下种、粪团育苗移栽等增产技术,终于使这块黄泥地上长出了祖祖辈辈没有见过的好玉米,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平均亩产达380公斤,人平净增产143.6公斤。“吃粮靠返销”的艰苦岁月结束了。改地之后,老百姓不再饿肚子了,一举越过温饱线。

“坡改地”成功之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世界水土保持专家诺雷斯称赞大茅坡是“中国梯地建设最好的地方”。“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也从此被叫响。

后来,时任村支书的唐发春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村妇女主任康怀贵被誉为“铁姑娘队长”。

激情担当

产业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曾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大茅坡经验的热潮,创造出无数个大茅坡。

但新的情况出现了:山还是这座山,坡还是那面坡。大茅坡成功改地之后,这块土地只是增添了层层梯地,道道石墙,长出来的仍是玉米、小麦,仅仅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带来耕作便捷,过着不饿肚子的日子。

“群众看着这片净土直叹气,我们基层村干部当时也无所适从。”鹿渡村现任村支书王宏国告诉记者,大茅坡的发展站在了十字路口。

撤掉简单粗放的农作物种植,换上价值更高的茶产业。2006年,大茅坡痛定思痛,开始拨响转型的弦音。

(下转第二版)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