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2日,第176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邵智宝介绍了该行专注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全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和成效。
突出“两个坚持”。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网络、资金和小额贷款专业优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推动2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扶贫金融服务;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扶贫项目等,带动319万户贫困户脱贫。
抓牢三级机制。邮储银行建立了总行统筹、省行负责、市县支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行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推动金融扶贫工作。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20万笔,金额近80亿元,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7亿元,增幅超29%;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235亿元,服务43万人次;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含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03亿元,较年初增长87亿元,增幅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优化定向政策。为了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各项工作,邮储银行在内部政策上给予定向倾斜。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下设扶贫业务部,在22个扶贫工作重点分行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资源倾斜方面,对全部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五折优惠政策;对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政策;对扶贫领域小微贷款业务给予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在差异化政策方面,允许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高出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出台了差别化授信政策,拟定了金融扶贫尽职免责制度。
探索“五大模式”。一是精准扶贫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万元、三年、无担保无抵押、执行基准利率”的扶贫小额信贷。二是平台合作模式。依靠担保公司、协会、企业等机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例如,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和各省农担等平台机构合作,目前累计放款金额138亿元;与中国科协合作,为全国12万多个基层农技协会会员提供培训服务,将农业技术带到贫困地区最前沿。三是产业引领模式。按照“一县一业、一行一品”发展思路,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防止脱贫又返贫。例如,在山东推出“奶牛托管养殖”贷款,帮助贫困户学习养殖技术,获取致富技能;在陕西针对果业特色,推出果品仓储小额贷款。四是能人带动模式。在贫困地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村干部、党员、养殖大户作为致富带动能手,培育致富“领头雁”。例如,2008年以来,累计在宁夏固原蔡川村发放小额贷款2000多笔、1亿多元,累计帮助蔡川村253户、1238人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五是信用村镇模式。建设信用村镇是营造贫困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整村脱贫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建立信用村8000个,评定信用户超过60万户。
邵智宝介绍,邮储银行一直专注于小额贷款业务。十年多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近1.54万亿元,服务农户超过1000万户。截至6月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5413亿元,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