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陕西平利县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探索出了“社区+工厂”平利模式,“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了“就业扶贫大产业”,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蹚出一条新路“。
2010年,平利遭受了“7·18”特大洪灾,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该县先后建设112个集中搬迁安置区,累计让28555户、83307人圆了安居梦。虽然通过搬迁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但这些群众也失去了原本可以维持温饱的“一亩三分地”,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如果再无业可就,这些搬迁群众将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该县经调研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工产品,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且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就此,平利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平利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平利模式,在全县全面发展社区工厂。
“社区+工厂”模式,不仅实现了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改变了平利人生产生活方式,也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平利社区工厂扶贫成为了全国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之一。
香港嘉鸿集团抢占先机,2016年就决定把平利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正是与香港嘉鸿集团的合作,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建成17家分厂。一花引得百花放,杭州合力毛绒玩具、江苏阳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社区工厂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平利。
目前,平利11个镇建设83家社区工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181家、10家电商公司、796家网店,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
40岁的黄细燕说,她在嘉鸿手套厂上班两年多,平均月工资2000元,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但下班就能回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以前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时才能回家几天,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
平利有一大批搬迁群众像黄细燕一样不再外出务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他们在社区工厂加工手套、生产毛绒玩具、装配电子元件、制作手工艺品,拿上稳定的工资,过上了红火的日子。而贫困户也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的预期目标。
为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5月29日,平利县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平利将以此为契机,打造“社区经济”品牌,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探索“社会化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