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造成32人受伤,6.6万人受灾,190万平方米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各民族嵌入式居住以及产业发展等,让受灾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创造了灾后重建的“精河速度”和“精河模式”。
托里镇乌兰旦达盖村是去年地震的震中,村里受损严重。在过去的一年,精河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乌兰旦达盖如同一幅美丽画卷,整齐的房屋、笔直的马路、红墙绿树、鸟语花香。“一年来,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土房也变成了抗震安居房,还安装了太阳能的路灯。”村民乌其尔巴特说,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为了让所有受灾较重的各族群众都有房住、平稳过冬,在震后不到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2642户抗震救灾房的建设任务,2018年精河县启动5000户灾后抗震安居房建设,现如今一栋栋崭新的抗震安居房拔地而起,新盖的房子各项设施齐全,如今精河县各族群众从内心里感恩国家的好政策,也让大家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为了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融、交流、交往,精河县灾后重建工作以嵌入式居住为理念,以民族嵌入、身份嵌入、文化嵌入为抓手,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的各类人群分配入住,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营造出各民族和谐、融合的团结氛围。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村民居马格簕太·吐达洪说,地震以后房子盖得特别漂亮,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了。现在我家跟汉族李叔叔是邻居,住在他家后面,两家有事互相帮忙,像一家人一样。
精河县住建局驻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倪武刚说,他们在每个巷道重建过程中间,把当地七个民族进行插花安排,通过嵌入式居住达到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精河县灾后重建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形成了一一幢幢美观大方的民房坐落有序、一排排院落整齐划一,各级“访惠聚”工作队依托庭院环境卫生整治,着力发展庭院经济,不但美化了环境,让村民切实感受村庄家园的变化,还促进了村民增收。
眼下,在精河县八家户农七队家家户户小院里种植的蔬菜陆续上市,村民张新华每天早上都要定时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豆角、黄瓜统一交给工作队,不到一亩地的小菜园,短短一个月为她带来了1000多元的收入。同时,各级党组织积极拓展农村受灾群众增收致富门路,采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开办农牧家乐,就近附近企业就业等,取得良好效果。精河县灾后重建,从主题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区划、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合理规划种植区、养殖区等,将美丽庭院变身成多姿多彩的乡村美景,也引导群众通过种植蔬菜、开办农家乐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