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客人下单购买鼻萧了,我们今天再上山找一些好点的竹子回来,尽快做好给人家。”近日,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天堂村委会南北吉村贫困户陈玉跟正和朋友们制作着黎族传统乐器鼻萧和灼吧。对于陈玉跟来说,制作鼻萧和灼吧既是主要的创收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今年40出头的陈玉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家里耕地少也缺乏种养技术,陈玉跟的日子一直过得不温不火。此前他一直在外务工,后来上了年纪又没技术,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找,2016年,他选择回乡。回乡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如何维持家庭生活成了陈玉跟的头等大事。思前想后,他觉得学习制作鼻萧和灼吧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因为他从小就跟着老人一起学吹鼻萧和灼吧,比较喜欢也有一定的基础。
鼻萧和灼吧是海南黎族传统乐器,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鼻萧最大特点是用鼻子吹奏,一支鼻萧的好坏,关键在于竹材,萧管要用当地山区特产的石竹制作,要求竹子节长,管圆笔直,皮色漂亮,壁不厚但质地密实,还要选用多年的老竹,采伐的时间也颇有讲究,所以理想的制鼻萧竹材并不好找。灼吧也是通体竹制,外形独特,音管为上粗下细的竹管。
为了找到好的竹材制作乐器,每天上山寻找竹子成了陈玉跟的必修课。“有时候一去就是一整天,要指望它们创收,就要有耐心才行。”陈玉跟笑着说。
找到竹材后,怎样把鼻萧和灼吧制作好,这对于仅仅初中学历又没有制作经验的陈玉跟又是一个挑战。
“一开始制作出来的鼻萧和灼吧怎么都吹不响,更不要说好听了,我只能一边找老师学,一边慢慢摸索着。”陈玉跟说。从开始制作鼻萧到现在,陈玉跟已经“糟蹋”了几千根竹材。后来,他才慢慢发现,灼吧制作使用直径1.5~2厘米,音孔厚度不超过1毫米的竹子效果最好,而鼻萧则要根据演奏者的鼻孔大小而定。
鼻萧的音色柔和优美又深沉,清雅略显哀怨,深邃幽远,娓娓动听。但鼻萧的音阶只有4个,成了它的短板。为了进一步丰富鼻萧的效果,陈玉跟和制作伙伴们不断对鼻萧进行改良,现在他们做的鼻萧已经从4个音孔改良到6个音孔了,吹奏效果越来越好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陈玉跟制作的鼻萧和灼吧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前来订制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陈玉跟说:“从开始到现在,我和几个朋友已经卖出去了200多个鼻萧和灼吧,价格还不错。”前来找他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偶尔还会有学校来请他去教学,他的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
“现在政府已经帮我把新房盖起来了,乡里发放的槟榔、益智等扶贫作物我已经种下去了,鼻萧和灼吧的制作和演出也能给我带来稳定的收入。”陈玉跟说。他表示,将来有机会他还想成立自己的鼻萧和灼吧合作社,继续做好鼻萧和灼吧,既能增加收入顺利实现脱贫,也能让黎族的传统乐器和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