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1.6万元,是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杨屯村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就在前年,该村积欠多年的40万元村债还清了;到明年底,通该村收入将超百万元。杨屯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折射出了锦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今年,锦州113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减少了210多个,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390多个。
锦州将消除“三无一多”空壳村和解决村党组织“三化”问题结合,细化12个重点发展项目和48项党建项目,包给市、县、乡三级党组织书记,公开任务、问题等“五个清单”,让责任书从纸上落到工地上,防止“打白条”。
锦州市政协副主席、义县县委书记张智明帮助“承包”的大平房村土地确权,依法发包林地和“四荒地”133亩,为村集体淘到了“第一桶金”,村里7万多元的外债还清了,账面还有8万元存款。到去年底,“三级书记”责任田里的350多个村级党建子项目按时验收交账,建立新时代讲习所843个,430个软弱涣散村组织全部转化升级,培树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标兵109个,党建强和发展强“双强型”先进村361个。
锦州市精准选派549名机关干部,与原单位“脱产”3年,带着组织关系、扛着目标任务,进驻“空壳村”。两年来,第一书记们引进和培育支柱型产业项目291个,推广应用新科技、新成果300多项,改造升级村级活动场所142个,涌现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441个,37名第一书记被提拔重用。
锦州市委把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补齐“空壳村”发展短板的中坚力量,729名混事者、推事者、拖事者、误事者被“拿下”,267名“五个过硬”的时代先锋走上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岗位。同步实施了村干部报酬补贴制度,有效激励了村级带头人的新作为、新担当。凌海市山神村带富能人郝永德担任村支书后,领办4家专业合作社,300多名社员人均年增收3200多元,村集体经济靠股份分红收入8万元。
对于曾占锦州一大半的薄弱村,锦州市精准打出一套输血、造血和防失血并重的“组合拳”。
统筹资金精准“输血”。两年来,锦州整合投入6400多万元,确保了薄弱村“一村一策”集体经济项目有资金、快建设、早见效。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双基联动”效应,为薄弱村解决资金2亿多元,“贷”动 103个村集体增收项目快速落地。
整合资源精准“造血”。锦州出台12条政策,薄弱村的内驱力被全面激活。锦州市委组织部投入2300万元党建经费设立基层党建基金,一年重点解决一批薄弱村的“卡脖子”问题。锦州市委组织749个单位和134家民营企业与薄弱村结对,以“2+1”联动模式开展帮扶专项行动。两年来,“2+1”模式“联”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7家、“造血”项目473个。
精准监管严防“失血”。锦州建立县、市项目库,实行逐级申报,坚持“一票否决”,确保竞争性选定的53个省级扶持试点村1亿多元资金不截留、不挪用。
针对“空壳”“薄弱”的帽子摘掉后,集体增收乏力,面临返困风险的实际。锦州市以高质量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力保障发展后劲持续、效益持久。
党建阵地带起产业基地。锦州市委组织部实施“七联工程”使摘帽村阵地升级为引领新产业新业态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贸易中心。孵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基地450多个,为村民代办服务事项7200多个,村级公共服务成本支出平均减少了30%。
党建品牌领创产品品牌。锦州市把区域党建联合体10个党建品牌有效嵌入摘帽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经络,以此催生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品牌。两年多来,由党建品牌直接领创的特色杂粮、百合小菜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56个。
锦州在摘帽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的薄弱领域、紧要环节和节骨眼处,建立基地型、合作社型、产业链型、村企共建型党组织472个,精选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产业领军人物710人,增设党员先锋岗4200多人,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项目2100多个,党的组织和工作得到全要素、全时段、全功能有效覆盖。随着服务密度和强度的加大,基层党组织根系壮大起来,力量强起来,党员形象“做”了出来。如今,广大农民党员已成为锦州强村的主力军和富民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