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则消息引发热议,一位20多岁的女子因做了一家新兴企业的高管,年薪百万,在饭局当中表现非常高调。她看不上以前的同学,觉得那些同学月薪三四千元,太寒酸了,没资格进入她的朋友圈,并把同学都拉黑了。她还炫耀自己的消费,换了名车,买了名包、名表。
这位年轻女子以百万元的收入,买宝马车,买名包、名表,承载这种高消费,无疑是月光族。还有她所在的是一个新兴企业,这类企业在中国平均存续期是3~5年,所以这个女子的财务状况并不稳定,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但这正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炫耀性消费的不良现象,即购买商品的目的,是通过夸富式的炫耀获得社会的艳羡,以此提升社会地位和声望荣誉,试图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虚荣彰显或者地位恐慌,也可能是一种穷人思维,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富了以后忍不住炫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产生了大量亿万富豪,同时也产生了一群炫富的人,还形成了一种赚钱多才叫成功的观念。难道真的是有钱才叫成功?赚很多钱就一定幸福?
这里不妨说说演员王传君,前段时间,他因为一段谈话上了热搜。他由于账户里只剩下100万元而感到焦虑,后来他意识到这些钱够普通人生活很长时间,他开始自省,发现自己的焦虑是极其“变态”的,娱乐圈太不正常了。于是他卖掉了车子、房子等,不再需要用这些来加持自己,反而活得轻松起来。
每个人都想获得人生幸福,但财富多少和幸福感从未正相关过。现实中有人月薪三五万元,活得非常浮躁、焦虑,愁眉苦脸;有人月薪三五千元,精打细算,也可以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圈子的融入一定不是由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价值思考和生活方式选择决定的。
现在有种新型财富观认为,人本身是第一财富,叫人格财富;挣的钱是第二财富,叫物质财富;智力成果构成第三财富;稳定互惠的信用关系也是财富,叫社会资本。这四个财富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人的总财富。诚然,当一个社会以积累“人格财富”为共同价值观时,那说明这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