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餐” 住“别墅” 长得壮

6月12日至13日,本报记者跟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分赴南京、扬州、徐州等地开展以“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江苏省农科院在水禽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加工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了解典型企业和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的发展模式,挖掘助推水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创新做法。

水禽产业是江苏省畜牧业重要组成及传统特色产业。然而,2013年以来,江苏省肉鸭、肉鹅出栏量和蛋鸭存栏量分别下降了约34%、65%和51%,面临着养殖方式粗放、水禽粪污处理和疫病防控难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聚力打造水禽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和平台,针对水禽品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养殖设施设备、精深加工、营养与安全等各环节的技术瓶颈开展系统研究,为提升江苏省水禽生产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全年出栏肉鹅超过6亿只,占世界肉鹅总产量的近95%,前景广阔。“以前江苏的种鹅产蛋少,而且夏季不产蛋,一直没法规模化发展。”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欢喜说,对此,团队创新研发了种鹅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种鹅全舍饲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提高了种鹅的产蛋性能和种蛋受精率,助力种鹅养殖模式绿色转型升级。

“种鹅的生活环境变好了,一年有了两个产蛋季。”朱欢喜介绍,通过实施新技术,单只种鹅年产蛋量由原来的40个增加至96个,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

自2017年以来,江苏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和相关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了一批不同领域的产业研究院,成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7月,江苏省农科院与江苏桂柳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农科院—桂柳牧业集团“鹅产业研究院”,创新采用“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新型养殖主体”模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集成推广的长效机制,推广种鹅100万羽,服务养殖户近百户。

种蛋孵化是种鹅生产的最后一环,对种鹅繁殖的影响举足轻重。为了提高种鹅生产效率和养殖综合经济效益,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研发了“鹅种蛋高效孵化技术”,将受精蛋孵化率提高至90%、健雏率提高至95%。这项技术中的“水禽种蛋高性能孵化装备及技术”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饲料原料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养殖业的利润空间。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饲草加工与草畜结合创新团队利用鹅可以采食高粗纤维牧草的特性,研发了针对种鹅的鹅专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针对肉鹅的鹅功能性颗粒饲料,助力养殖降本增效。

“这种定制的鹅功能性颗粒饲料含有桑叶、茶渣等具特殊功效的副产物原料,经专门工艺加工,具有抗氧化作用,粗蛋白含量在14%左右,可用于预防鹅痛风和热应激。”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饲草加工与草畜结合创新团队负责人刘蓓一说,新研发的功能“颗粒粮”成本为1400元/吨,与以往价格约3500元/吨的蛋白饲料豆粕相比,大大节省了饲养成本。

吃得好,也要住得好。自2013年起,为了解决水禽离水饲养过程中的粪污处理和环境精准控制难题,在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支撑下,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徐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应诗家,首次提出发酵床网养模式,即采用框架式工艺建设发酵床槽体,肉鸭在槽体上方设置的网床上生长,粪便落入网床下的发酵床,进行原位有氧发酵处理。与传统网床养殖相比,肉鸭成活率提高约1个百分点,每只鸭的用药成本降低0.1元,鸭舍内氨气浓度下降40%。

江苏省农科院创新研发的多项技术成果入选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已在徐州市丰县和沛县、扬州高邮市以及南京市六合区和溧水区示范推广应用,由此编制出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商品肉鸭“发酵床+高网床”养殖设施》,已于2024年6月16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