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下半年如何应对?
会议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等。
坚定地去杠杆把握好力度与节奏
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不过,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当前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出现一些新情况,包括地方政府行为发生变异,地方不急于投资、上项目,民企民资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外部环境压力比较大,去杠杆任务比较艰巨,这是主要变化来源。随着政策的调整,市场预期有所好转。
“去杠杆的方向不变,但政策不会像之前那么急促,会注重衔接、更加优化。把握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的工作已经在做了,像资管新规,之前到了既定时间点要求清除存量,现在进行新旧划断,继续对老的项目给予支持,保障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邵宇表示。
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这与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内容基本一致——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下半年面临一定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是否恢复到更加积极、是否提高赤字率,还有待观察。但大家很明确的是,中国整体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重点关注流动性的合理度。”刘元春指出。
会议还指出,补短板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等。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指出,补短板要加大在“关键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基建补短板,并不是像2008年那样大水漫灌,当前要求货币政策保持合理适度流动性,并没有大规模刺激的信号。
“基建补短板的重点应该放在民生领域,像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需求缺口较大。一些重点建设区,像长江经济带、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内部仍有一定基建投资空间。类似川藏铁路这样的重大铁路项目,应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投入,目前来看中央财政存在一定加杠杆空间。”邵宇指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财政货币政策总基调不变,意味着放松只是边际放松,去杠杆仍在进行中。会议要求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意味着下半年减税降费仍然值得期待。
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
会议要求,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邵宇认为,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更多的资本、商品,这是应对贸易冲击最好的办法。未来值得期待且鼓舞人心的重大改革,重点可以放在三大领域:土地改革,如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入市;劳动力市场改革,如放开城市群户籍政策,推动农民工落户;国资国企改革,推出真正让利的举措,让民资更有话语权。
会议要求,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社会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