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为什么对拼多多怒了

拼多多再次火了。这次的“火”,是网民和媒体齐声讨伐的怒火。人们难以接受一个严重涉“假”的企业竟能堂而皇之地上市,更难以接受其言之凿凿的“这是社会问题”。

导火索是7月26日拼多多的上市。舆论戏称此次事件为“山寨门”,更有人直接把拼多多叫做“山寨集结号”或“假货集结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8月1日表示,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同时,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尽管这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受到政府的督查。

事件发生时,约有3亿人在手机上使用这款购物APP。拼多多发展至今不过短短3年,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至少说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现实是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未达到可以随心所欲消费或较高消费,价格低廉的商品占据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想拥有高端商品的外观,同时兼具高品质的商品。抑或拼多多的初衷是要帮助人们实现这样的购买愿望,亦或只是为了利用人们这样的愿望。不过最终它还是沦为受到全社会谴责的“售假造假先锋”。

网购这种方式在我国从一出生就被人们定义为商品便宜,因此伴随电商平台的假货、山寨问题从未绝迹过,也确实看到了京东、淘宝们在打假路上忙得满头大汗。而像拼多多这样标明以拼团方式售卖低价商品的平台,似乎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一则需求量大,二则商品低价,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是明摆着会发生的问题,而网络平台总是自辩没有直接参与造假售假,实际上至今也还是可以免责的。

拼多多们没有意识到,商品可以低价,平台商誉不能廉价。在拼多多上,你想成为商家很简单,只要上传不论谁的身份证,再绑定一个可以打得通的手机号即可。不用任何审核,虚设的“门槛”连表面功夫都省了。也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假货、山寨货蜂拥而入,以欺骗的手段赚取消费者的血汗。拼多多这是典型的为追求不当利益而不择手段,对整个社会心理的伤害是巨大的,难怪人们感叹:有了互联网,坏人更坏了。

拼多多的快速成长算得上是成功的,但无论如何不可能走到巅峰。因为真正的优秀企业,一定懂得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是基于对自己品牌的珍视,对消费者的尊重,拼多多显然都没有做到。对一个拥有大量优秀人才和强大数据手段的电商平台来说,严格控制抵制假货、山寨货的进驻,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由于没有真正把已经创立的品牌当作泰山之重,没有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当作头等大事,那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可以预见。

中国电子商务法三审稿强调了电商平台对消费者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包括安全保障义务、审核义务,未尽到以上义务需承担连带责任;平台要判断市场经营者是否违法或侵权。电商平台的商业优势就在于受众广、影响大和方便快捷,而一旦成为售假的渠道,对经济、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那些强势平台,必须守住不售假货的底线,不妨以“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态度,严格管控、审核商家入驻资格,下决心下气力净化平台,让消费者放心下单、愉悦购物。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拼多多事件很快会被新的事件刷新,但是由这个事件引发的一切,万万不能一起被刷掉。消费者在怒火之后,如何加强自身抗忽悠能力和消费定力,如何使消费走向理性,这些都是长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为消费者不断成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