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消费行为转移到了移动端,APP成为银行触达客户的主要渠道。如何利用APP更好地服务于自身发展,不同银行有着不同的认知与打算。
有些银行围绕APP做“加法”,将主推业务单独设计上线。建设银行针对租赁市场推出“CCB建融家园”APP,还针对公寓、长租房推出了“CCB建融公寓”“CCB建融共租”两款APP。招商银行发布企业APP,主打“智能牌”“体验牌”和“生态牌”。还有部分银行的APP是将信用卡业务拆分出来,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交通银行的买单吧、浦发银行浦大喜奔、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
与之相反,有的银行则在APP上做“减法”,尽可能将覆盖率较高的APP功能加以整合。平安银行上线的口袋银行4.0版,就将原平安口袋APP、橙子银行APP,以及平安信用卡APP三个应用合为一个,整合后新的APP可实现全部功能与服务,解决入口过多、APP功能重复等问题。
商业银行APP究竟该做加法还是减法?不好一概而论。可以肯定的是,各家银行不会无的放矢,其选择也是认真考虑了各自的实际情况,基于自身业务重心的拓展,基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客户体验等。
只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个体层面上的理性之举,放在整体经营态势上审视,往往是缺陷百出,其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经济性、便利性等方面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观察,商业银行APP批量面世的同时,也造成市场同质化现象加剧,且出现用户体验差、缺乏使用场景、页面不美观、使用过程中易卡顿等问题,使得用户打开率远远不及支付宝、微信第三方支付平台。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各个银行开发、维护各自的APP,投付的财力、物力、人力成本不容忽视;而且,每个银行推出的APP通常不止一款,APP泛滥、“打架”,客观上也给客户的熟练使用增添了不少障碍。与其因各顾各而导致APP数量膨胀、功能重复,反倒令客户感觉不便,实不如走集约化、竞合式发展之路。
在此方面,兴业银行当初在国内率先推出的银银合作品牌或可借鉴。银银平台本着“联网合作,互为代理”的建设构想,较好地实现了银行之间的合作共赢。它将管理、科技、业务流程等作为可输出产品,为各类合作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签约银行已达446家,上线银行372家,其中柜面互通联网银行187家,连接网点25600多个,科技输出合作银行签约218家,从而成为我国颇具规模的支付结算网络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商。借助于银银平台和兴业银行推出的钱大掌柜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广大客户与合作银行支付结算便捷,在投资理财等业务上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商业银行APP的开发应用,不妨也在竞合上多做文章。相关银行最好能以开放的心态处理同业之间的关系,在央行、金融监管部门及银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静下心来共同分析研究各自业务现状与当前市场需求,进而选择由那些具备诚信合作精神、金融科技实力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商业银行牵头,结合相关金融业务对APP予以适度整合,尽力搭建起集中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引导各个银行的同质化业务皆在此平台上运行,精简、高效地服务于客户,以此降低银行经营的无谓成本,使银行、客户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