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不离党 处处有组织

江苏省灌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的党员达3700多人。针对流动党员“娘家”“婆家”都管不好的难题,该县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先后在杭州、苏州、上海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了驻外流动党组织,推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探索出“四共四好”模式,开辟出了一条新时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时时不离党,处处有组织的新路子。

共建组织安好“家”。灌南采取聚集地单建、企业统建等方式,在上海、杭州等地成立创业人员支部、商会支部等流动党组织14个。灌南县委积极争取流入地党(工)委的支持,优化党组织设置,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党支部和党小组,与流入地党(工)委组织部门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将流动党组织全部纳入当地党组织管理序列,整合两地之力抓教育,融入两地发展抓管理,彰显两地管理叠加效应,营造了流动党员之家的温馨氛围。

共同管理补好“钙”。该县建立了流出地保障、流入地纳入、驻外党组织主管的三方协同机制,力争在时间安排、形式和内容上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灌南县委明确“党建带群建”,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工、青、妇等部门为流动党组织提供全程服务指导,县委有关领导先后实地调研指导10余次,开展送学送法活动22场次,划拨10万元县管留存党费,专项用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全县选派3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定向联络指导流动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提供党组织活动的基本阵地,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制度,共享会议室、资料室等教育管理资源的“两基本一共享”全方位支持;驻外流动党组织认真落实流入、流出两地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规划,打造流动党员政治、奉献、争先三大课堂,结合实际开展集中学习、党性教育等系列活动,有效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

共育书记带好“头”。该县始终注重选优配强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头雁在前飞、带头作表率。该县将流动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两地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计划,将党员教育管理纳入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和两地年底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重要内容,促推支部书记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履职尽责。制定党员教育管理“以一带三”责任清单,每名支部书记每月至少认领3个微心愿、联系3名重点服务对象、3名“新市民”、3个流动服务小组,推动其在流动党员队伍中处处带头。组织流动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定期组织驻外流动党组织座谈交流和实地观摩,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激励流动党组织书记更好地发挥“头雁”作用,把党员教育管理推向深入。

共享服务搭好“台”。灌南县紧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契机,围绕“学”和“做”两个核心,推动党员教育管理更加务实高效。在流动党组织中开展“双比一学”活动,将党员教育管理寓于系统化学习和社会化服务之中。在“学”上,利用周末等较为宽松时间组织集中开展学习活动,建立流动党员QQ群、微信群,推动学在经常、融入日常。在“做”上,依托“七叔”居家服务社等平台,组建“比学团队”,搭建“比学擂台”,引领流动党员在服务中强党性、亮身份、树形象。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带动90多名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牵线60余名客商到灌南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