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中国企业120家上榜,非常接近第一名,美国的126家;远超排名第三位的日本,52家。
笔者对此的解读是,谨慎乐观。
正向解读:这是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连续15年增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世界500强排行榜不仅记录了美国公司的辉煌时代,同时还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是无需争议的事实。
反向解读:第一,比较近年数据发现,上榜中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处在下行通道。第二,中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面临巨大挑战。对比一下,2018年美国大公司中没有房地产、工程建筑和金属冶炼企业,却在IT、生命健康和食品等领域存在众多大公司;中国正好与此形成反差。第三,所有制结构失衡问题也需要面对。在105家大陆上榜企业中,国有企业共78家,占比74.29%,民企27家,占比25.72%。民企的实力较之央企仍然远远落后。
这就是现实,进入世界500强,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拥有了这么多世界级企业或者世界级品牌。虽然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整体实力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处在规模大而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较弱的困局当中。
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不仅需要强大的财务报表,还需要且更重要的是全球化品牌形象、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都迈向世界级。
什么是世界级企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给出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达到世界级的规模。第二,进入世界同行业前10名,在全球的竞争中是领头羊。第三,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知名品牌或国际标准。
为什么中国少有世界级自有品牌?
中国企业的存活率不高。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中国百年企业不多,吴裕泰、六必居、王老吉、同仁堂、张小泉、陈李济,活得好的,不过十多家而已,而日本,有22000家。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金刚组,有1400多年历史,就干修庙这一件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众多具备世界眼光的企业家已经成长起来。这批企业家可以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鼓舞,柳传志、王石、张瑞敏、鲁冠球、任正非等纷纷下海,若干年后,他们将成为时代拣选的标签。
中国企业,30而立,40不惑。正是出成绩的时候,也是爬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