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四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感知改革开放给这个江南水乡带来的巨大变迁。 现代农业风生水起
只要有手机或电脑, 农户就能随时定量诊断水稻生长状况;在大棚里安装传感器,就可以自动采集和调整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参数,铁皮石斛的产量因此可以提升15%;水产养殖运用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预警、鱼类生长实时监控以及自动精确投放饵料,比常规养殖产量增加60%……在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随处应用的农业高科技让原吴江县副县长、原吴江市委副书记钱明甚是感叹:“吴江农业的变化真称得上是翻天覆地啊!”
“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虽然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农业占全区GDP比例仅为2.5%,但却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吴江区农办副主任吴惠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吴江已经形成了“一核七片”八大农业园区,总面积逾16万亩。近年来,吴江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水产养殖、设施园艺、物流配送、质量追溯上的应用。同时,不断促进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吴江区黎里镇杨文头村,绿意扑面而来,一座座苏式小别墅掩映其中。站在村里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厂房旁边,80岁的九组村民吴四金告诉记者:“以前的杨文头,给人的印象就一个字,穷。做梦都想不到,可以过上现在的生活。”
杨文头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可耕面积不到1000亩,想致富单靠农业不现实,开厂办企业才是开启富裕大门的钥匙。该村党委书记王旭东说:“如今,村里的大小企业有22家,涉及食品、化工、金属制品等多个行业。村集体还参与投资城投公司,每年都有8%左右的投资性收入,同时利用土地租赁、农田发包、厂房出租等多渠道开源,为集体经济注入活力。近年来,村级收入稳定在1000余万元。”
近年来,吴江区将村级经济作为城乡一体化重点强势推进,先后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和“五年倍增计划”。去年底,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92.44亿元,其中镇级105.52亿元,村级86.92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405万元,实现村村稳定性收入200万元以上。经济发展了,环境也更美了。漫步吴江农村,映入眼帘的都是整洁的村庄和怡人的生态。
农民生活富足充实
每天到群众文化中心聊聊天、锻炼身体、看看演出,成为了吴江区盛泽镇黄家溪村86岁老党员张阿根的习惯。“现在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惬意得很啊,一点不比城里人差!”老人说。
2008年之前,黄家溪村村集体经济仅有70多万元。通过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村级收入迅速壮大。目前,该村拥有70余家民营企业,村级集体资产达到6221万元,可支配收入112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5万元。
“不仅要让农民在经济上富足,还要在精神上充实。”黄家溪村党委副书记吴智文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起了黄家溪村群众文化中心、群众体育中心,办起了黄家溪村群众文化艺术团,看演出、听戏曲、健身、跳广场舞,村民享受着与城里人相同的文化生活氛围。
吴江多年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早在2004年,该区便建立失地人员保障制度,一揽子解决了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所有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实行征地必保,失地有保,全区先后有14万人纳入“土地换保障”体系。2006年,该区对失地失宅人员实行城乡社保并轨,2012年集中推进土保人员并轨城保,目前已有16多万农民享受城保待遇,全区农村劳动力参加城保比例90%。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分别提高至410元/月和730元/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到945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