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基调

一、农经景气指数分析

农经景气指数有所回落

二季度,农经景气指数(2003年增长水平=100)为100.1,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

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6项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中,与一季度相比,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持平,务农收入、农业投资、农产品出口和财政农林水支出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的农经景气指数(农业经济景气指数走势图中的蓝色曲线)为100.0,比保留随机因素的农经景气指数低0.1点,表明外部因素对农业经济景气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农经预警指数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绿灯区”

二季度,农经预警指数为87.0,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自2017年四季度回升至“绿灯区”后连续3个季度在“绿灯区”运行。农经预警指数的回落主要与二季度猪肉价格的继续下滑有关。

在构成农经预警指数的10项指标中,位于“绿灯区”的有7项指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谷物及制品进口额、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逆转)和农林水财政支出;位于“浅蓝灯区”的有2项指标,为粮油食品零售额和猪料比;位于“蓝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从灯号变动情况来看,二季度,在10项监测预警指标中,1项指标灯号下降,猪料比由“绿灯”降至“浅蓝灯”;其余9项指标灯号不变。

二、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087亿元,同比增长3.2%,与一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略低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2018年夏粮收成稳中略降。受农业结构调整和不利气候的影响,夏粮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所下降,导致夏粮总产有所减少。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2774亿斤),比2017年减少306万吨(61亿斤),下降2.2%。其中谷物产量12984万吨(2597亿斤),比2017年减少310万吨(62亿斤),下降2.3%。

夏粮播种面积有所减少。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各地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棉花、大豆以及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等夏粮播种面积。此外,受江淮等地区上年秋冬播种期间持续降雨等因素影响,水稻收割腾茬不及时,对小麦的播种也造成了不利影响。2018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703千公顷(40054万亩),比2017年减少164千公顷(246万亩),下降0.6%。其中谷物播种面积23863千公顷(35794万亩),比2017年减少170千公顷(254万亩),下降0.7%。

夏粮单产有所下降。受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河南和安徽等农业大省不利气候偏多和灾情偏重影响,部分麦田播期推迟,长时间阴雨天气和日照不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18年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194.9公斤/公顷(346.3公斤/亩),比2017年减少82.0公斤/公顷(5.5公斤/亩),下降1.6%;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441.3公斤/公顷(362.8公斤/亩),比2017年减少90.8公斤/公顷(6.1公斤/亩),下降1.6%。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截至二季度末,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2130万吨,同比减少1133万吨。其中优质粮源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南方麦区由于抽穗扬花期、收割期天气不利造成小麦质量受损较重,北方麦区受春季低温冻害影响小麦质量也有所下降。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生猪出栏增长、存栏下降。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95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猪肉产量2614万吨,增长1.4%。生猪存栏40904万头,同比下降1.8%;生猪出栏33422万头,增长1.2%。

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近年来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国牛出栏1879万头,比上年增长0.9%;牛肉产量281万吨,增长1.1%。上半年羊出栏1.31亿只,增长0.6%;羊肉产量199万吨,增长1.0%。6月底全国羊存栏3.13亿只,下降0.9%。牛奶产量1304万吨,增长0.6%。

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75.8亿美元,同比增长9.1%,虽比一季度略降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处于近5年来的较高水平。数据显示,上半年,占出口份额较大的水海产品、粮食和肉类出口额(美元计价,下同)同比分别增长5.7%、12.6%和9.9%。

粮食进口同比增速上升

上半年,我国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为4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一季度上升13.0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同比下降3.3%。

其中,玉米进口额同比增长2倍,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25.8个百分点,玉米进口额的大幅增长主要与国际玉米价格的明显下跌和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大麦进口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一季度上升13.3个百分点;小麦粉进口额在连续5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的背景下,二季度同比增长3.7倍;小麦进口额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同比下降8.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0个百分点;高粱进口额同比由降转增,扭转了近年来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

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农业领域影响更为明显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中美两国的进出口产生深远影响。就农产品而言,由于中美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贸易摩擦的加剧对美国农业领域影响更为明显。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美国难以寻找替代市场来抵消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占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5%左右;每个美国农民平均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约1.2万美元。其中,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2017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大豆3000多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中的比重超过60%;中国是美国棉花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对中国的棉花出口占美国棉花出口的14%左右。为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已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逐步显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测算,若中国选择全面禁止进口美国大豆,将导致美国相关行业国内增加值减少129亿美元,就业减少达8.6万人,对美国农业会产生不小冲击。

从美国加征关税的清单来看,美国主要对从中国进口的高端装备、高技术产品加征关税,较少涉及农产品,对我国农业出口影响有限。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加征美国农产品关税将一定程度上抬升油脂、饲料和豆制品等价格,短期内对国内物价稳定造成一定压力,但从中长期看,我国可以更多的从巴西、阿根廷等经济体进口相关农产品,部分抵消加征进口关税影响。

国内农产品生产价格有所下降,部分产品波动较大

二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跌3.0%,与一季度相比,跌幅扩大1.7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跌主要与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有关。

从构成来看,种植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均同比上涨,涨幅分别为2.3%和1.4%,与一季度相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5.1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林业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下跌8.9%和4.6%,与一季度相比,跌幅分别扩大2.3和3.8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品分类来看,各类农产品价格出现分化。二季度,生猪价格同比下跌25.5%,跌幅比一季度扩大8.8个百分点;水果价格由涨转跌,二季度同比下跌5.5%,而一季度为同比上涨3.6%。除生猪和水果价格同比下跌外,其他多数农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牛、蔬菜、禽蛋和羊价格涨幅较大,同比涨幅分别为7.5%、5.2%、27.4%和12.6%,与一季度相比,牛、蔬菜和禽蛋价格涨幅分别扩大0.9、1.6和3.5个百分点,羊价格回落1.7个百分点。

二季度,三大主粮价格均保持同比上涨态势。其中,小麦价格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连续4个季度回落;稻谷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玉米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9个百分点。

(下转第五版)

87.0

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结果显示

2018年二季度

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

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

二季度

中经农业经济预警指数为

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仍保持在“绿灯区”运行

景气分析的结果表明,上半年,夏粮收成较好,农业生产基本平稳;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受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资成本上升的影响,农民务农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目前的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主要依据多年来农业数量增长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未来预期看,2018年是“农业质量年”,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基调。

为解决农业经济当前面临的价格下跌、成本上升影响生产积极性等问题,建议一要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坚持质量兴农,二要加强信息发布预警,引导和鼓励农业特色化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