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朝天区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宁要坝里一窝,不要山上一坡”,反映了当地山地资源多,耕地资源少这一现状。但就是这样一个山地总面积达91%以上,耕地面积不到10%的秦巴深山小区,却探索出一条依靠山地发展核桃产业的脱贫致富路。
朝天区历来有种植核桃的习惯。近年来,朝天区“围绕一亩良田稳温饱,十亩林地奔小康”的思路,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扩基地、强科技、树品牌、畅销路,探索出了一条以核桃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朝天经验”。
以机制为基
为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原动力
为进一步壮大全区核桃产业,朝天出台《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核桃基地建设、综合管护、品种改良等。每年整合林业、水务、新村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1500万元以上,鼓励贫困村建设区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每达标一个就给予20万~40万元产业周转金,目前,64个贫困村已建成26个标准化核桃示范基地。
针对核桃价格市场波动较大的现状,朝天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实行“下有卯底,上不封顶”,以保护价收购核桃,保障贫困户利益。同时,对经营主体连片标准化新栽核桃达到规定面积的,无偿提供苗木,并补助化肥、农膜等物资。
截至2017年,朝天全区核桃种植总规模达到43.66万亩,农民人均核桃产业收入达6000元以上。全区发展以经营核桃产品为主的个体私营户38家,增加税收2700余万元,核桃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高达12.63%,在助推地方脱贫奔康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
以科技为本
为产业优质发展增强驱动力
围绕“科技兴产”,朝天区成立了核桃科研所,还创办了核桃产业研究院。同时,引进核桃专业技术人才6名、专家服务团队7个、核桃产业领军人才28名。每年投入科研经费50万元,加强核桃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课题攻关。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方块模型芽接技术和大树改良技术获国家专利,选育出“硕星”“夏早”“蜀朝2号”3个省级核桃优良品种,探索出以“本地核桃实生苗造林做砧木+本地良种嫁接改良”为核心的核桃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使核桃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
为确保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朝天构建起区有研究所、乡有服务站、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制定规范实用、易于掌握的核桃产业发展技术规程,开通“朝天核桃技术服务”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农民夜校等多种途径普及核桃栽培技术。在核桃栽植的关键季节,当地林业部门实行“三包两定”责任制,采取“1+1”“1+N”的方式,组织核桃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
以市场为先
为产业高效发展提升竞争力
朝天核桃搭乘互联网发展东风,按照“核桃园区建到哪里,宽带乡村就实施到哪里,电商培训、运营就做到哪里”思路,建成天府商品交易所朝天核桃交易中心,广元棒仁、麻柳刺绣等3家核桃精深加工企业以及100余个核桃经营个体户加入淘宝、四川商情等电商平台,初步形成区、乡、村“三位一体”电商服务体系,年销售核桃产品1800余万元。
该区成功引进的棒仁核桃、麻柳刺绣、越龄食品、甘棠林业等核桃精深加工企业,让核桃食品、核桃工艺品加工产销两旺,核桃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
在消费端打开买方市场后,朝天区又进一步将市场红利引入以村为单位的核桃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带动农户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广元棒仁核桃、大汤麻柳刺绣、广元越龄食品和36家合作社均与核桃基地贫困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涉及26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3200余人。
以文化为魂
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生命力
围绕做强朝天核桃文化,朝天区近年来从园区、节会、品牌文化三方面着手,大力挖掘核桃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建成核桃文化观光园区,配套核桃种植示范园、核桃加工销售园、核桃科研所,形成集欣赏核桃文化、观摩产品加工、品尝特色产品于一体的核桃文化休闲游集中区,被认定为第八批国家核桃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按照“节会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该区每两年举办一届核桃生态文化旅游节,以核桃为媒,征集核桃艺术作品,交流核桃产业发展经验,推介核桃产业项目,不断丰富产业发展内涵,实现三产联动发展。2012年以来,朝天区共举办三届核桃生态文化旅游节,签约项目达6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接待游客超过50余万人次。
如今,“朝天核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等称号,并在西博会、中国核桃大会、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最畅销产品奖”和“深受群众喜爱展品奖”,已成为朝天名片和全省地标产业领域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