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又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使所有的电子商务变得智能化、简单化、方便化,它对所有的行业都产生了冲击,而受这种冲击影响最大的首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移动支付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许多消费者甚至已经习惯出门只带一部手机。以江苏如皋农商银行为例,截至2018年4月末,该行拥有移动支付客户24.55万户,是去年同期移动支付客户数量的1.97倍,且移动支付客户群在银行客户中占比达到23.39%,在如皋地区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6.93%,其中仅支付宝、微信支付及京东支付客户数就有22.56万户,占移动支付客户总数的91.89%,成为人们首选的支付方式。
(一)渠道服务模式的调整
截至2018年4月末,如皋农商银行柜面替代率达到81.3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17个百分点,其中移动支付交易对柜面替代率提升的贡献率达44.66%。除了移动支付外,传统银行向智能厅堂、社区智慧银行转型,乃至投产上线直销银行,无一不说明传统的服务模式正在改变,更多的成本被投注到信息科技、移动技术方面。
(二)营销管理模式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使得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以个体的商品,或者以个体的人为核心、为最小消费单位的营销时代、管理时代。交易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已经精确到一个物件、一个人。
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收集大都来自于央行征信系统,但传统的征信报告并不全面,一般只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数据、信用卡信息及公积金缴纳情况。而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支付行为也纳入客户信用。消费者通过手机去点击任何应用产生的交易数据、轨迹数据等构成多维度大数据的基础,共同为客户构建出一幅更完整的画像和更全面的信用评估,便于银行给予客户更客观合理的产品准入与授信评级,也增强了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移动支付在便利客户支付、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完善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银行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跨界的平台竞争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支付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2018年,如皋农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量中,移动支付已占到五分之二。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还以支付为依托,向理财、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进行渗透,全面冲击商业银行各业务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业务量减少、存款分流、收益率下降等风险。因此,当下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决不只是同业者,还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及众筹等新型互联网融资平台,矛头均直指去银行中介化的问题。
(二)自身的发展瓶颈
从目前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看,更多还是偏向金融性、工具性,场景体验性不强,信息化只是银行用来维护线下传统模式的工具,是金融的互联网化而不是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必须是以线上的信息流为核心,线下服务于线上。
(三)数据的孤立封闭
互联网时代本是“开放、协助、平等、分享”的时代,但事实上,在中国数据领域,银行机构的数据是封闭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很多数据是封闭的,利益的博弈阻碍了数据的分享与合作,不能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
移动支付发展的建议
云计算的出现与实用化使信息技术进入按需服务的时代,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得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各商业银行应主动拥抱变化,把握移动支付的机遇,积极思考创新运用,从而谋求自身的发展。
一是加强产业竞合。各商业银行应在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加强与同业、移动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通过平台对接、流量开放、数据共享、优势互补,为客户提供多维度、多样化的移动支付服务,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是丰富支付场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生产生活消费行为的各种应用场景都能够在移动端实现,基于位置服务的场景化消费模式则成为了提升客户驻留时间和依赖程度的主要服务手段,因此能否嵌入消费场景对金融支付机构至关重要。对此,商业银行要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与商业、服务、社交、生活等领域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支付场景建设,满足客户多样化结算需求,打造良好的移动支付体验。
三是服务长尾客户。长尾效应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长尾效应的优势在于数量,将数量众多的非主流要素进行累计的叠加,将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市场。因此在同质化竞争中,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将客户结构与产品服务下沉,关注长尾客户群体,加强客户关系重建与特色产品创新,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及农户、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这也恰好与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相契合。
四是参与数据共享。数据本身并不产生任何价值,如何分析和利用大数据对业务产生帮助才是关键,如何形成有效共享的大数据,《“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打破各种信息壁垒和“孤岛”,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要积极参与,通过金融数据的共享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与质量,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