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医生倒下了。前几天,湖北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6岁的消化内科副主任万正美,在胃镜室为病人做肠镜检查时,倒在了岗位上。
这些年,医生过劳死的新闻不绝于耳。
2017年底,安徽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医院31岁的医生方培虎,因过度劳累凌晨猝死在医院的值班室。这位外科医生,被形容为“工作8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要有手术,不管白天黑夜,总是冲在第一线”。
值得关注的是,方培虎医生去世之后,当地卫计委号召全体医务人员向他学习。但是,很多人都在疑惑,要向猝死者学习什么?
人民日报官微发表评论——《对不起,我不要“向值班猝死的医生学习”》,犀利指出:热爱工作、忘记自我是员工的个人选择,但把猝死医生一再树成典型,却是某些部门价值观严重扭曲的可怕后果。
人累死了,有什么可歌颂的。讴歌猝死劳模反映了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对人、对生命的漠视。树典型、赞精神本无可厚非,可如果是在猝死于工作岗位这样的特定背景下,还要去强树强赞,只能说明这些部门和单位对这种扭曲价值观的无意识。
须知,这些被树立的典型在这个社会中还有很多角色。在单位,他可能是好医生,好老师,好警察;而在家庭中,他可能是好爸爸,好妈妈,或者好儿子,好女儿。在单位,如果他不在岗位,可以换人顶替,但是在家庭中,他的角色是无可顶替的。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相比,家人反而更需要他们。
很多劳模本人的确奉行着这样一个信念,牺牲自己奉献他人,这样的爱才足够纯粹,足够伟大。但是,我们在肯定他大公无私的时候,也应该劝劝他要爱惜自己。爱惜自己,并不影响人格的伟大。我们有必要纠正这样一个错误的价值观,不一定要舍己才能救人。可以对自己好一点,爱惜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有一位乡村医生,非常敬业和热心肠,无论别人什么时候找他看病,他都有求必应,由于不按时吃饭,冷一顿热一顿的,久而久之,他的胃出了问题。他想,自己是医生,怎么会弄成这样呢?于是,他给自己开了个药方,注意饮食规律。后来,胃病自然养好了。现在,他依然在他的岗位上服务他人。
更典型的例子是德蕾莎修女。德蕾莎修女12岁就抱定了帮助穷人的志向。她被派往印度工作之后,不分白天黑夜的帮助穷人、病人,不遗余力。一段时间之后,她累倒了。有人和她说了这么一番话:“你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还在担心别人。你这么做,不是在为穷人服务,而是在剥夺自己的用处。”后来,德蕾莎修女重新调整自己的起居生活和工作规律,保证三餐吃饱,睡眠充足,一天休息一小时,一周休息一天。再后来,虽然工作依旧繁重,但她身体一直很健康,并且高寿,这让她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牺牲家庭,成全工作。这是很多劳模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赞扬他们的职业奉献精神,但请不要再赞扬他们这样的舍生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