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补出新优势

江苏省沛县立足县域实际,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补齐短板、创塑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沛县特点、体现标杆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候区……这个夏天,位于沛县安国镇一片占地9000亩的湿地公园成了人们纳凉野营的好去处。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煤塌陷地。

沛县是江苏省主要煤炭产区,近50年的煤矿开采史给这里带来了多达262.5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涉及7个镇30余万人,是沛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为保证塌陷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沛县实行搬迁安置措施,向镇区搬迁一批、县城吸纳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全县累计搬迁自然村62个、2.4万户、8.8万人。同时,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针对塌陷地情况制订不同治理方案进行分类改造,将一个个“伤疤”打造成耕地、鱼塘、湿地、景观和产业基地等绿色“新城”。

作为农业大县,沛县努力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早在2014年,沛县便结合农地确权颁证试点,组织1万多人深入23万农户家中调查核实,对100多万个地块进行绘图、测量,明确空间位置,精确承包面积,以县政府名义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

目前,沛县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508家,流转土地5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4%。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不仅每亩可以拿到每年1000元左右租金,还可以到农场打工赚取工资。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10%以上。

去年底,沛县又被评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目前该县371个村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已经完成,将着力构建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畅通、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一步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

走进江苏轩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阔平整的芦笋种植基地上仅有几名工人在忙碌。“我们园区采用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全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生产。”总经理顾玉军告诉记者,依靠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基地出产的有机芦笋质量过硬,已经批量出口。公司正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研制芦笋含片、芦笋胶囊、芦笋面膜等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沛县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加强农业科技运用,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连续七年获批江苏省高效农业先进县,连续六年农业现代化监测综合测评苏北第一。

科技作支撑,农业大变样。目前,沛县高效蔬菜复种面积110万亩,总产值5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省特色蔬菜种植第一县;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37.8万亩,占比达30%,占比江苏第一;优质果品总面积10万亩,是江苏省颇具潜力的果品生产基地;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超过亿羽,实现肉鸭孵化、养殖、加工三个全国第一,是“中国肉鸭之乡”;特色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