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的疏忽与远的牵挂

早早躺下,却怎么也不能入睡,今年好不容易记住了母亲的生日,却没能回家。也许对于常年在外的我忘记他们的生日,父母早已习惯。但我很不明白,日渐衰老的父母记性那么不好,可他们如何每年都记得我的生日?虽然我已工作多年,父母却从未吃过我为他们买的生日蛋糕,我甚至连他们的生日也记不清楚,在这一点上我深感不孝。也许由于这种歉疚的心情,对于自己的生日我也总是忘记。

读过一篇题为《近的疏忽》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对“近”的种种“疏忽”。生活中对于“近”的“疏忽”的确很多,有很多“疏忽”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并累积的,由于亲人近在身旁,我们常常忽视触手可及的亲情;常常忽视温馨的关爱;常常忽视饱含深情的唠叨;常常忽视举手之劳的热情。整日在父母身旁,由于“近”,看不到他们的白发和皱纹,也感受不到他们的关爱和牵挂,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唠叨和繁琐:出门要带雨伞;天冷要多加衣裳;要吃好饭再外出;往洗脚水里多加一些热水,以免受凉。由于“近”,这样的关爱我们感受不到,甚至有点厌倦。

无论我们怎样成长成熟甚至一天天变老,在父母眼中我们总是丢三落四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一辈子都走不出他们的视线和关爱,尽管对于他们的一切我们总是习惯于“疏忽”。然而,即使远行在外,我们仍是他们不断的牵挂。我觉得,无论多么孝的子女,对于父母的关爱都不及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的几分之一,也许子女们总是觉得来日方长,总有报答的时候,这种牵强的托词只能用来自欺,父母的衰老总是先于我们,他们为我们的操劳,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偿还得清的。人都是自私的,这句话只适用于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最无私的,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这种关爱从未间断而且与日弥增。

近时,我们习惯于疏忽,然而远呢?出门在外,我们又有几次打回家电话对父母嘘寒问暖,像他们对我们那样的关爱呢?我常常想,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造成了人们的浮躁与冷漠,常年在外使亲情大打折扣,也许现代人“吉普赛”式的流动对于亲情是一种残忍的折磨,亲情在近的疏忽与远的牵挂中悲惨的生存。有时真觉得,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才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反之,无论我们得到多少东西,都没有多大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得到越多,失去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