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未脱贫和已脱贫人口中,存在不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有553万户,共涉及734万人。这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张张痛苦的面孔、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因此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健康扶贫尤需县市发力。
顶层设计
中央重视健康扶贫
党中央、国务院对健康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中央顶层设计重点强调健康扶贫,国家相关部委及有关单位积极出台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国家卫计委会同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并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行动。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应治尽治,不落一人。他同时要求,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加快改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等。而这些目标与要求最终都要县市一级来落到实处。
多地垂范
健康扶贫收效显著
在健康扶贫工程推进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证明在健康扶贫攻坚战中,县市可以有所作为。
在兜底保障方面,安徽省设立健康脱贫医疗专项补助资金,实施“351”兜底保障政策,即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个人年度累计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3000元、5000元和10000元,剩余合规费用政府兜底。例如安徽省定远县桑涧镇贫困患者郑某某,2017年3月因先天性髋关节疾病在定远县医院住院花费9.6万元,经综合医保补偿9.3万元,个人自付0.3万元,实际补偿比为96.9%。
分类救治方面,海南省五指山市通过精准识别,先对患者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制定方案来对定点医院进行分类,安排各定点医院对口收治贫困患者。按方案,确定大病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为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海南省平山医院主要救治重症精神患者,五指山市中医院主要负责慢性病贫困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慢性病病情相对稳定的贫困患者。
提升能力方面,甘肃省加强贫困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专科建设,建成近3000个标准化贫困村卫生室,每年选派近9000名医师到贫困地区多点执业,方便群众就医。湖南省安排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建设临床重点专科200个。
截至今年5月底,健康扶贫工程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已经分类救治贫困患者超过260万人,健康扶贫收效显著。
攻城拔寨
健康扶贫仍需前行
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平均住院实际补偿比约为67%,门诊实际补偿比约为57%。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考核评估发现,大约73%的重症贫困户由于起付线等问题未享受到大病医疗保险补助,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依然较重。截至今年5月底,仍有470余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亟需扶助。
由于中央顶层设计已经对健康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县市层级作为健康扶贫最前沿,可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
例如,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方面,大病集中救治重点在于救治,各县市可以根据实际创新方法确保任务进度;慢病签约服务重点在于管理,县市级医院应该充分发挥对签约医生和团队的指导作用,以更好地服务农村贫困家庭慢性病患者;建立重病兜底保障机制重在提质减负,县市应该通过落实提标、兜底、衔接和控费等工作,确保真正减轻贫困患者负担。
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尤其在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能帮助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培养尤为重要,应该通过创新机制、换位思考,想人才所想切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服务贫困群众。
疾病是不可能避免的,县市只有正视健康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