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盐碱地结出富裕果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错位发展让农民更有奔头
放大 缩小

初夏时节,走进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打不素村,连片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绿油油的有机蔬菜格外养眼,一派盎然生机。

过去打不素村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临近黄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雨水冲刷不足,土地盐碱化严重。九原区立足农情,破解难题,开启了一场“绿色革命”,决心把盐碱地变成沃土。

改造盐碱地,离不开科技。九原区引进并推广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有效利用秸秆使蔬菜苗和土壤分离,从而在盐碱地上结出了来之不易的果实。今年是此项技术引进的第九个年头,当初的盐碱地现已全部变为良田,不仅种起了蔬菜,还建起了温室,农民收入实现大幅提升。

“当年包产到户,村里人填饱了肚皮。如今深化改革,我们这里成了‘塞外沃土’,真像做梦一样。”抚今追昔,打不素村党支部书记史喜栓无限感慨。

2011年,河南信阳人陈连声在打不素村动工兴建了包头市天佑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如今,除了当年承包的1000亩土地,园区面积又增加了700亩。107栋温室成排连片,远远望去,规模十分恢弘。陈连声说:“这里没有污染,水质好,又用了农家的有机肥,加上昼夜温差大、红胶泥地保温的土壤条件,所以长出的蔬菜、瓜果含糖量高,口感好,久负盛名的黑柳子香瓜、西瓜就产自这附近。”

在打不素村,特色加工和电商合作社,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利用村里的盐碱地种植500亩黑小麦,采取石磨加工传统工艺,并依托打不素农民工返乡创业电商园,扩大销售渠道,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效益+品质”之路。

九原区不断探索,推进产业融合,让传统农业更有“钱”景。昔日种田吃不饱肚子的哈林格尔镇,如今已将耧、犁、石碾等农机具全部搬进黄河谣博物馆,同时打造“旅游+民俗”“旅游+体验”等田园综合体,村民日子富了起来。

新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牧区经济活了。今年,九原区接待游客31.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许多土特产找到销售门路。乌兰计二村农民张玉英说:“以前,我们卖农家笨鸡蛋,都是攒到一块儿运到城里卖。现在政府搭起了网络平台,只需一个手机,就能销往各地。”

在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三湖河牌鲤鱼、红眼鱼、鲜藕以及从南方引进的鸭嘴鱼等特色种植养殖业红红火火,绿色、健康、生态的特色水产品生财有道,让当地农民乐开了花。

在哈林格尔镇,“开河节、冬捕节”活动的游客络绎不绝,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更多的市民享受采摘乐趣,湿地观光、乡村旅游打造都市休闲度假“后花园”。

在阿嘎如泰苏木,各个合作社各显其能,先后打造出阿贵沟草原溜达鸡、溜达猪、土鸡蛋、无污染草鱼、泥鳅等特色产品,绿色产业联合体让农牧民尝到了互惠互利的甜头,也为当地所有的农副产品打开了更多销售渠道。

如今,九原区正在通过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使每个村都有品牌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都有品牌产品,形成了错位发展、精细发展的品牌链条。九原区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当地“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让农民有干头、有奔头。

通讯员 刘亦然 记者 宫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