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攻坚克难,以“六保”促“六稳”化危为机
放大 缩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怎样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报告明确,就是要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这是今年乃至全球疫情蔓延趋势消退以前,我国应对由疫情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攻坚克难而立于不败的致胜大计。

为此,今年报告中对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没有做出具体安排,而是提出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始终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以此保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和国家坚持底线思维,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并强调“六保”是做好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以保促稳,继续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疫情防控的“上半场”战斗已结束,我国经济社会逐渐步入正常轨道。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六保”任务,促进做好“六稳”工作,才能夺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以保促稳”是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保”特别强调兜住民生底线,疫情背景下的民生保障尤为牵动人心,就业压力不容回避,保障群众的“米袋子”“钱袋子”刻不容缓。保居民就业要做好帮助职工“点对点”返岗和稳岗位促招聘等工作,而稳就业的前提是稳企业,保住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援企稳岗才能稳住就业源头。保基本民生,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加大扶持产业尤其是扶贫产业力度、督促扶贫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进度、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

保基层运转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县市一级作为基层运转的重要主体,是社会管理和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也是国家战略部署的终端实施者,保基层正常运转直接涉及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等方面多加努力。此外,报告对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政府尤其是县级财源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提出明确要求,这都需要县市党委和政府真正担当起来,落实下去。

农,天下之大本。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保粮食能源安全,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产品保供稳价,就能为“以保促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抓好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坚持国家、地方、企业储粮相结合,加强重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是保民生、稳民生的硬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短板是关键,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做好这些工作,各县市当以百倍的努力,下十足的功夫。

同样,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各个县市也要有所作为。要力促复工复产达产,扩大有效投资,抓项目建设,在招工、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发力,促进区域内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达产。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我们的目标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此去经年,中华民族笃信“民齐者强”,必将化成新征程上的争时代先。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