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四川泸州江阳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让贫困户——
眼前见实惠 长远可致富
放大 缩小

7月17日,正值镇上赶集日,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文罗村贫困户张如良去卖菜,他背着一背篼蔬菜上了公交车,不一会儿就到丹林镇农贸市场了。张如良说:“现在坐农村公交车更方便快捷了,在APP上看到发车时间,只要提前一两分钟到站台就能坐上车。”如今在江阳区,公交车开进田间地头,燃气、供水管道从城市延伸到乡村,贫困户用上了放心电、住进了安居房、享受到免费的健康体检,农村学龄儿童就近入学,文化院坝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江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次召开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都会明确“全区上下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见效,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有效带动和促进贫困对象持续脱贫”。江阳区不是贫困县,也没有贫困村,全区3887户、11444名贫困户已于2016年全部脱贫。但脱贫不是终点,江阳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围绕精准扶贫,江阳区首先解决好“谁来扶”“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江阳区构建起脱贫攻坚政策框架体系。组建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严格实行区级领导、区级单位联系镇街责任制。健全区、镇街干部双重帮扶机制,组织区级机关和镇街2059名干部,结对帮扶3887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做到贫困对象家庭情况、经济收支、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四个清楚”,做到生活帮扶、生产扶持、就业帮助、矛盾化解、农技服务、情感交流、政策宣传“七个到位”,实现全区总动员、帮扶全覆盖、脱贫不脱钩。

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江阳区积极探索推进“新型主体+”组织化、“量化入股+”资产收益化、“近郊游+”效益化、“互联网+”智慧化等扶贫模式,有效带动和促进贫困对象持续稳定脱贫。通滩镇上湾村贫困户熊宗芳说,以前想出去打工,但家里孩子老人没人照顾,如今在家门口由镇上引进的蔬菜基地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目前,江阳区有28家农业龙头企业,引进120家其他各类企业,培育207个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发展62个家庭农场、150余户种养殖大户,以订单形式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养鸡还是养羊,养多少”“种荔枝还是种柚子,种多少”每家贫困户的情况不同,脱贫方案需要“一户一册”。江阳区引导贫困户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业,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分水岭镇泸南村五组贫困户高常明说:“我有种植技术,通过帮扶,种植了100多株脆冠梨,去年已开始陆续挂果,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目前,江阳区杪兰荔枝、贵妃枣、真龙柚、脆冠梨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项目有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能缺。2015年以来,江阳区投入2.1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立619万元产业扶持基金、221万元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协同邮储银行、省农担公司发放“农担贷”235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对象发展生产。此外,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要变为真金白银,销路还需畅通。江阳区采取电商+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电商扶贫,去年引进培育21个农业电商平台,新建1个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打造8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实现全区贫困对象线上创收3000余万元。

投入18亿元,改造提升415公里农村道路、开行51条公交线路,覆盖全区88个行政村,服务近40万人;投入4.4亿元,改善5.3万户人的用水情况,彻底解决3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实现农村群众“吃得上水、吃得起水、吃得好水”的目标:投入2881万元,对1161户农村贫困户实施住房维修改造,实现全区贫困户D级危房动态消除,让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江阳区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户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记者 戚原 通讯员 袁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