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补强产业链 融合产学研
——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畅通石化产业循环
放大 缩小

畅通产业循环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围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持续补链强链,落细园区服务,打通堵点痛点,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链补链增活力

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内,福建百宏石化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工地现场,忙碌的景象已持续多月。项目占地面积465亩,总投资57亿元,年产值预计为135亿元,是目前园区内投资额最大的在建产业项目,被列为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去年3月正式动工以来,项目已投资额达35亿元,整体进度完成85%以上,预计将在今年10月份试投产。

“项目能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逆势而上’,政府、园区给了很大帮助。”百宏(PTA)项目安全经理黄波介绍,建设期间,园区管委会建立了常态化协调机制,先后落实前期审批手续、大件运输路由建设、海上运输方案、生活区用地、临时堆场等十个配套服务项目,为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秉承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泉港石化园区主动融入省、市、区发展大局,引进包括林德空分、凯美特气体、立亚特种陶瓷等多个优质项目,基本形成石化中下游配套产业,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园区结合周边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多元化烯烃、乙烯、丙烯、芳烃等产业链,对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例如百宏(PTA)项目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下游的聚酯和纺织行业,建成后将填补当地此类物料的采购空白,强化园区的芳烃产业链。

“问诊点穴”解难题

今年3月,台湾国乔石化正式落户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成立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及90万吨聚丙烯项目,预计每年增加产值逾100亿元,带动形成总投资180多亿元的LPG-丙烯-环氧丙烷-聚醚产业链。

国家税务总局泉州市泉港区税务局在企业涉税事项办理过程中,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了解到企业6月份需向境外支付2210万元专利许可费用,并作为扣缴义务人履行源泉扣缴责任后,泉港区税务局石化行业专业服务队立即上门走访,结合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辅导企业财务人员熟悉电子税务局操作流程,顺利完成纳税申报。

国亨化学公司副总经理陈景福动情地说:“政府的大力支持,税务人员的认真专业辅导和贴心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泉港这片热土投资的信心。”

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天骄化工、百宏石化、中海油服新材料基地等公司建设正全速推进。园区成立工作专班,每个企业安排1名园区负责人和1名网格工作人员,协调解决企业在疫情防控、复工返岗、防控物资筹措、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不见面审批”等方式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落地项目提供全程优质的代办服务。

引才育才筑高地

今年,泉港区在全面对接上级人才政策的同时,拟定《泉港区高层次人才认定暂行规定》,同步配套人才待遇,打通服务人才“最前一公里”。强化石油化工产业人才政策支持,着手制定《石化产业人才认定标准》,健全主导产业人才评价机制。编制发布《泉港区2019-2020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为人才工作各职能部门精准引才提供指导性意见。

“这些政策直接惠企利民,是精准滴灌。”泉港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泉港区积极探索项目+人才的运作模式,依托泉港石化园区国乔项目平台,策划开展两岸人才创新交流与创业协作,促成台湾林云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7所高校的40名专家和区内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吸引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名化工新材料博士,以及290余名石油化工、新材料专业硕士、本科毕业生落户泉港。

与此同时,泉港区聘请6名来自本地石化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区政府发展顾问,聘请16名高校化工博士作为石化产业开发顾问,构建地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新格局。建立石化基础人才储备库,遴选对接107名本科以上学历在校生与联合石化、中化公司等大型石化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打通地方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在积极招引石化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同时,泉港石化工业园区针对目前化工熟练技工短缺的问题,积极争取恢复泉港职业技术学校,借助现有福大化工学院及福师大化工研究院师资力量,创立适应石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同时,争取在全市大专院校招生的过程中,给予化工相关专业的支持与倾斜,为企业定向培育相关专业的技工人才,解决企业的一线人才需求问题。

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刘泽阳 林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