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 顶部头条 >正文
今日头条 | 通榆 风暖花开春正好
2024-04-07 09:03:04 作者:本报记者 王天武

吉林省通榆县近年来加快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步伐,建强基层组织、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治理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村富民强、治理有效的新路径,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复兴肉牛养殖园区内新生的小牛犊撒欢玩耍;曙光村温室大棚里翠嫩的香瓜秧苗正开花坐果;陆家窝堡村的孝老乐园里欢歌笑语……吉林省通榆县处处是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

“组合拳”打造新样板

俗话说“集体空,村里说话没人听;集体有,群众跟着村里走”。只有村集体有钱了,才能抓好乡村公共事务,更好地调动农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

向海蒙古族乡复兴村实行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全程托管服务带户增收的经营模式,与178户村民签订托管合同,将485.95公顷土地委托给通榆县农夫大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其负责全程一体化、机械化作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既可以外出务工,又可以在村里的就业帮扶车间务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让群众当上“甩手掌柜”。

十花道乡曙光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投资打造高标准农田8800亩,做活做好“土地文章”,解决农田环境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比较弱等问题,形成田网、渠网、路网、电网一体化,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村在实施易地搬迁后,全村1147.8公顷土地全部入股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租给本村种田能手成立的7个家庭农场,确保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入110万元左右,每户脱贫户每公顷流转的土地每年都能有不少于5000元的保障分红收入。”乌兰花镇陆家窝堡村党支部书记武凤友说,2023年,陆家窝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4.67万元。

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村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通榆县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打出了“摸清家底、管好家业、用活家产”的清理规范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组合拳”,农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达到2.51亿元,连年实现“村均收入超百万元”的目标,创造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清理工作“通榆样板”。

“五位一体”助力“牛”经济

走进向海蒙古族乡复兴肉牛养殖园区,透过监控视频,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高品质成年母牛正在悠闲地吃着秸秆,新出生的小牛活泼可爱。

“园区建设总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牛舍13座,存栏海福特、西门塔尔等肉牛3700多头。5年内园区运营及收益归合作社所有,5年后由合作社归还各村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且每村净剩100头基础母牛,每村可实现增收200万元左右,年均增收40万元。园区现有职工19人,都是复兴村村民,人均工资还不低呢。”向海蒙古族乡党委书记魏艳军说。

2021年,吉林省启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复兴村敏锐捕捉到发展契机,现代化肉牛养殖园区应时而生。由乡党委牵头,以15个村每村筹措资金200万元、光伏资金补贴1167万元的方式入股,成立了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福兴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由乡党委代管并负责做好园区日常运营。

“政府搭台+企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兜底+农户参与”五位一体的肉牛养殖模式,推动了零散养殖向“规模化、合作式”养殖转变。同时,通过“种养结合”方式,开展“秸秆变肉、粪肥还田”工程,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还探索出了绿色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乱季”棚膜拓宽增收路

“我们陆家村的棚膜经济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有温室大棚7栋、冷棚24栋,冬季种植西红柿、羊菌肚,春季栽培辣椒苗、种早香瓜,秋季种白菜,一年四季不闲着。由村里将土地租给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每年给村里租金,并且能够给1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乌兰花镇党委书记李玢说。

去年,曙光村多措并举促进棚膜经济发展,力争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聚宝盆”。采用集体建设、个人承包等模式,建设EPS模块暖棚3000平方米、双加双模冷棚1.2万平方米,同时配套64平方米的管护房、7眼灌溉井,购置设备39台(套)。

“项目运行实施后,可以给村集体每年增加15万元收入,还能带动30余名群众就业。”曙光村党支部书记蔡琳娜说。

2023年,通榆县棚膜总面积达到13000多亩,建成规模化棚膜园区6个,其中温室大棚393栋,利用“一棚多茬”“反季节”上市的发展模式,棚膜经济在拓宽村级经济收入来源的同时,还给村民增加了一条致富新渠道。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通榆县委着力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全国首创“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以落实《村规民约》为核心,以“德治”积分为抓手,以“积分兑换点”为服务平台,将农村全部管理事务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进行约束与管理,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崭新路径。

2022年以来,通榆县以“行孝、积善、守信、倡勤、崇俭、向上”十二字为基本方针,以“五化”闭环工作法为总抓手,把《村规民约》作为乡风文明治理的有效载体,不断补充完善体系机制建设,面向全体村民,将环境卫生、公序良俗、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心工作等六大项、58小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细则,量化设计加减分项目,通过积分方式,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

通榆县依托监督评价小组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为参与的村民赋分。村民可以持“德行天下”积分卡在全县223个“积分兑换点”兑换生活用品,并在县城88家“签约商家”享受购物折扣待遇。目前,参与“小积分”活动的村民已达5.2万余户,全县累计赋分1128万余分,兑换积分697万余分,群众最高获取1.5万余分。

“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建设工作已在通榆县17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在实现全民参与的基础上,凸显了签约商家需求化、兑换地点全域化、保障资金差异化、城乡互动等级化、治理成效多元化、积分兑换数字化六大特点。

通榆年画和藜麦作为“国礼”走进联合国,通榆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向海蒙古族乡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十花道乡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边昭镇佟家店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项项成绩的取得,是通榆县委认真落实抓乡促村主体责任的生动实践,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动体现,是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强有力的生动展现。

从春天出发,向美丽迈进,通榆广袤乡野间,绿意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