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 顶部头条 >正文
县委书记谈高质量发展 | 朱林: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优做强县域经济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4-15 14:44: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安徽省凤阳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提出“打造千亿硅谷、冲刺全省十强”发展目标,坚持“强农固本、工业强县、兴商富民”总体战略,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成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长三角地区百强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导。凤阳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重点产业,精准编制企业“科技副总”“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大力引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力。下一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体推进科技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建设,积极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紧盯新引进科技类企业,做好产业项目对接、高企申报培育,加强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只有走深度转型升级之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催生出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凤阳县大力实施百亿技改百企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单体最大的高分散白炭黑生产线和浮法玻璃生产线,以及全国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均坐落于凤阳。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数字赋能、“专精特新”培育等一揽子政策,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用好用足省制造强省等支持技改升级奖补政策,推进日用玻璃、农副食品、石英砂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改,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为契机,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速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凤阳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紧扣“链条化、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目标,加大先进光伏与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三样”培育力度,聚焦已初具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巨大的循环经济、新能源电池及文旅商贸服务业、高端玻璃及智能家居、绿色健康食品等六大产业,持续推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努力构建体现凤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一步,将持续聚焦“新三样”产业,推深做实六大产业链“链长制”,重点围绕异质结、钙钛矿等新技术应用,做强先进光伏产业;围绕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膜等行业头部企业,做优动力电池产业;围绕“三智”“三电”,抓好关键零部件企业引育,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循环经济后端高附加值产业,做强循环经济产业;围绕技术改造、数字赋能、“专精特新”培育,做新硅基新材料产业。

加快绿色发展转型。绿色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绿色发展上。近年来,凤阳县始终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转型,强化绿色生产政策导向,实施绿色环保专项行动,提升企业主动节能降碳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特别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变废为宝”的绿色环保发展之路,2023年,循环经济产业经营收入、规上工业产值、税收收入实现“三个翻番”。下一步,将持续秉承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标杆,努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企业。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近年来,凤阳县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和精准服务,落实各类奖补政策;不断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持续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园区和重点项目集聚,解决企业在各个关键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全流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下一步,将持续全面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修订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2.0版,建立与长三角地区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持续擦亮“凤如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推动作用,通过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 朱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