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澜沧县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巡察推动全面管党治党利剑作用,构建上下联动、贯通协调的巡察工作格局,推动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将巡视巡察工作向末端落实发力,始终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吹响“出征号”,未雨绸缪,提早“备粮草”。立足“点”,主抓书记工程。落实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以县委书记“点人点事点问题”为抓手,县委书记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和县委常委会听取巡察情况综合汇报,直接点出具体人、具体事、具体问题。落实县委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每轮巡察进驻及反馈固定邀请县级分管领导全程跟踪问效,督促指导分管单位党组织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协调解决整改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立足“优”,及时配备人员。树牢“管工作就要管队伍、抓工作就要抓队伍”理念,配备13名巡察干部,构建“一办五组”巡察机构工作格局。重视巡察信息化建设,新设立县委巡察办信息中心,增加2名事业编制。按照“硬抽人、抽硬人”要求保证巡察组工作需要,探索实施新提拔科级干部参与巡察工作机制,将174名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的干部纳入巡察人才库,充分发挥巡察“熔炉”作用。立足“细”,做好前期筹备。
吹响“冲锋号”,厉兵秣马,打好“主动仗”。常规巡察,做好全周期管理。问题线索“早了解”,巡察组进驻前梳理被巡察单位的问题线索,确定重点关注的领域和问题。协调推进“衔接紧”,及时组织召开“三会”,即每周召开组员“碰头会”、每月召开“研讨会”、每巡察完一家被巡察单位召开“调度会”。档案规范“可追溯”,每项巡察工作全程留痕,分门别类整理形成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查找线索,做好全链条高效。巡察组积极探索“望、闻、问、切”四字工作法,着力解决驻点巡察时间段、问题线索来源少、隐蔽性强等问题。同时,通过结合工作深入谈、梳理问题针对谈、复杂问题多人谈、话外之音论证谈、扩大范围延伸谈等方法,着力发现问题线索。县委第四轮巡察、第五轮巡察累计谈话808余人次。固定证据,做好全方位对比。在梳理汇总数据时,采用“四比四看”方法,即横向比对、纵向比对、内部比对、外部比对,进一步提高巡察工作质量。县委第四轮巡察、第五轮巡察共发现各类问题1528个,移交问题线索37件,向被巡察单位反馈整改意见265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29条。
吹响“集结号”,鸣金收兵,巡出“好战果”。五责协同,巡出“影响力”。针对每轮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以书记专题会议定事项交办函的形式向职能部门通报,建立被巡察党组织主体责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原任单位“一把手”连带责任,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日常监督责任的“五责协同”机制,把风险漏洞关进制度笼子,实现治标与治本一体推进。联合会诊,巡出“震慑力”。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巡察机构坚持分期对账,在巡察反馈、整改期满、季度跟踪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台账更新复盘。严格落实县纪委监委综合审核、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宣传部专项审核、县委巡察机构协助审核工作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同题共答,巡出“整改力”。县委巡察机构列出交办问题清单,实行巡察反馈问题由县委书记交办、县级分管领导领办、纪委监委和组织部门督办的巡察整改新模式,层层压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同时,将巡察整改情况纳入政治生态研判报告、领导干部精准政治画像等重要内容,对组织领导巡察整改不力、走过场、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实现被巡察党组织真改实改。(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