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正文
“包公家宴”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4-26 15:47:08 作者:吴昊 编辑:李莹莹 责任编辑:刘炎炎

3月30日,对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先锋社区的刘长尧一家来说是个悲伤的日子,他的岳父与世长辞了。按照当地习俗为老人办白事,免不了要办桌席。一切从简,除了至亲,其余人的礼金一律不收,刘长尧在社区的“包公家宴”小食堂定了10桌席。

“每桌920元,该有的菜全都有,如果换成镇上或是县城的饭店,起码得要一两千块钱。”刘长尧说。2017年,为树立文明乡风,肥东县将包公文化与移风易俗相结合推出“包公家宴”品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

“我们主打的就是节俭,用的是‘包公家宴’菜谱,60多道菜,分家常菜谱和礼宾菜谱,也可以自由组合,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通常自由组合的客人,我们会根据就餐人数控制他们点餐数量,不允许多点菜,基本上都光盘,一桌最便宜的只要五六百元钱。”荚祥兵说。

“包公家宴”不仅节俭,还传承了农村“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人情文化。刘长尧到小食堂订餐后,荚祥兵立即电话向社区进行报备,桌席当天,社区工作人员化身志愿者,客串临时“服务员”,现场忙前忙后地洗菜、切菜、端菜……用志愿服务传递邻里温情。

像这样经济实惠又温暖的桌席,荚祥兵的小食堂一年至少要办400桌,能为邻里省下来20多万元的桌席钱。如今,在肥东吃“包公家宴”已经是一种时尚。据肥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包公家宴”里的每道菜都有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名字,还有大、小食堂这样专门的举办场地和指定的食材基地,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出了“包公家宴”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农户申报——理事会备案——理事会成员上门指导——执行包公家宴——志愿者上门服务”一整套红白喜事流程。有些地方,社区工作人员甚至会现场送上祝福,让群众既有里子也有面子。

历经7年的发展,“包公家宴”不仅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歪风邪气,还实实在在为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累计为群众节省了6000余万元的酒宴钱。品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1.0版基础上,推出“包公家宴”2.0版。

去年8月份,家住撮镇镇大费社区居民汪为一家就和县里的1500多户准大学生家庭一起,用2.0版的“包公家宴”为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办了一场难忘的“集体升学礼”。

现场,准大学生们向父母献花表达感恩、登台表演节目克服社恐、聆听学长学姐们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心得、走进企业提前接触社会、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往届集体升学礼现场(彭红玲 摄)

而像这样有意义的2.0版“包公家宴”,肥东县已成功举办了4届,依托覆盖全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采用政府搭台、准大学生唱主角、往届大学生“传经”、社区才艺达人和中小学生助兴、爱心企业参与、群众观摩的方式开展,让“集体升学礼”更有仪式感,已有数以万计的准大学生和家庭从中受益。

下一步,肥东县将持续做优做强“包公家宴”品牌,不断丰富其应用场景和载体,惠及更多群众,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