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生态 >正文
“十大场景”让您“身入河湟非遗”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10 19:48:24 作者:申维祖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11月8日至9日,西宁市以“古韵西宁·暖阳有约”为主题,冬春文旅“赏非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心广场启动。活动旨在通过河湟非遗“十大场景”沉浸式体验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零距离”触摸河湟文脉搭建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步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活动通过多维场景,构建非遗体验新范式,首创了“十大沉浸式非遗场景”,以“可展演、可体验、可带走”为核心理念,对河湟文化精髓进行了系统整合,精选的全市优质非遗资源,从武术、曲艺、花儿、社火等展演项目,到酥油花、湟中堆绣、掐丝唐卡等传统工艺手作技,再到张氏点刺脉络疗法、古法“臂穴”按摩等传统医养体验,以及湟源里脊等地道美食品尝,全方位调动参与者五感六觉,构建了“看得见、学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沉浸式非遗体验新范式。

在技艺传承区,酥油花以其多彩的姿态惊艳亮相,每一朵都是匠人们克服冰冻,用双手精心雕琢而成,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指尖技艺;湟中区的堆绣以其独特的立体浮雕效果,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神奇魅力,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湟源县的丹噶尔皮绣则以细腻的针脚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将皮革的坚韧与刺绣的柔美完美融合;河湟剪纸以灵动的线条,剪出了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手作体验”的形式,市民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河湟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过程中,近距离感悟工匠精神,播撒下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活动现场,“青绣”、农民画等9项本土非遗还与广西南宁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壮族织锦等4项壮乡瑰宝同场互鉴,西宁的花儿、汉族民间小调与南宁的粤剧、壮族山歌同台放歌,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桥梁。两地非遗的“双向奔赴”,不仅是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构建跨省区非遗保护联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设立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西宁市通过编制《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制定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分阶段推进河湟文化传承保护立法调研等措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常态化开展活态展演及非遗体验活动,推出了1—4日游4条河湟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组织近40项1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青超联赛、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南京文化旅游节、东盟博览会等非遗展演活动24场,受众达26.78万人(次),先后发展各级各类非遗工坊80家,河湟文化传承载体不断拓展、传承基础不断夯实。(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