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以水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生态画卷
——云南勐腊以水兴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2025-11-11 15:53:44 作者:郑义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奔腾不息的南腊河,滋养着“动植物王国”的勃勃生机;星罗棋布的水库碧波荡漾,辉映着边疆村寨的幸福笑颜。这里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一个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边陲明珠。

五年来,勐腊县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水利事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供水保障、绿美河湖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奋力书写了一份“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异答卷,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提供了生动实践。

固本浚源:汩汩清泉润泽民生

饮水安全,是民生之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针对农村地区水源分散、季节性缺水等历史难题,勐腊县尽锐出战,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一场破解“饮水难”的攻坚战在雨林深处全面打响。 

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832万元,新建取水坝11座、水处理设施22座,铺设供水管道逾130公里……一项项民心工程落地见效,一个“水源稳定、管网覆盖、水质达标”的现代化农村供水网络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71%,集中供水率达96.94%,供水保障率稳定在90%以上。

“以前要看天吃水,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日子越过越甜了!”勐仑镇的村民岩坎香说。从“源头”到“龙头”,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全过程监管,“县级统筹、乡镇管理、村组维护”的三级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滋润着边疆群众的幸福生活。

点绿成金:绿美河湖激活“美丽经济”

治水,不止于安全,更在于生态。勐腊县坚持“与水共存、依水发展”,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构建起县、乡、村三级1000余名河长巡河护河的严密网络。通过创新“党建+河长制”“绿美+志愿服务”等模式,累计清理河道1.09万公里,整治“四乱”问题百余处,一条条河流重焕生机。 

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总投资近10亿元的绿美河湖项目次第展开。南腊河城区段经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蝶变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滨水公园,成功入围云南省首批绿美河湖标杆。大沙坝水库通过增绿提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桃花水母在此重现,这一生态奇迹使其成功入选省级绿美河湖标杆。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勐腊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湖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南腊河野趣漂流度假区、望天树景区等项目,将自然风光与休闲体验深度融合,被誉为“东方亚马逊”的雨林奇观吸引着八方游客。皮划艇大赛、雨林钓鱼赛等文旅活动持续升温,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2000万元,成功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效转化的康庄大道。

生态筑屏:水土保持守护雨林“颜值”

守护热带雨林,是勐腊县必须扛起的生态责任。勐腊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水土保持作为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石。

通过实施曼研、象朵牙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88平方公里。在治理中,勐腊县因地制宜,综合采取“坡改梯+经果林+植物护坡”等措施,既保住了水土,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勐腊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2025年实现方案审批率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率“双百”,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如今,全县水土保持率已提升至80.77%,葱郁的林木与良好的水土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勐腊经验”:系统治理描绘未来

五年探索,五年收获。勐腊县的水利改革发展之路,不仅带来了显著成效,更沉淀下宝贵的“勐腊经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实现了多重目标协同并进。创新治理模式,以“党建+”激活组织力,以全民参与凝聚社会合力,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突出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勐腊县正以创建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为契机,朝着“十四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的目标迈进。未来,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将继续深化智慧水务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构建“河湖安澜、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现代化水务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勐腊样板”。(记者 郑义 通讯员 冯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