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记者在山西省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主题为太原市环西山—汾河“骑行+”户外运动目的地推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太原市环西山—汾河“骑行+”户外运动目的地入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公布的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系山西全省惟一。

太原市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锐在会上通报,太原市环西山—汾河“骑行+”户外运动目的地以“生态修复+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产业创新”四位一体为发展路径,以“骑行”为纽带串联山地、水域、古建、村落等多元资源,目标打造辐射晋冀鲁豫、联通京津冀、面向国际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成为全国“骑行+”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项目拥有五大不可复制的发展优势:生态底色坚实,累计造林绿化20余万亩,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先后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气候康养旅居地、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等;文化底蕴深厚,坐拥9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5A级旅游景区、2处4A级旅游景区及125处网红打卡地;交通区位优越,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备“3小时通达京津冀、2小时辐射全省”的交通圈,为“骑行+”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政务服务高效,辖内规划建设用地51.62平方公里,可利用建设用地18.14平方公里,承接259项市级行政管理权,推行“陪伴式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市场动能强劲,骑行相关消费呈倍数增长,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为华北顶级IP,2024年直接带动相关消费超8000万元,叠加国家及山西省市级政策支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整体规划上,环西山—汾河“骑行+”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范围涵盖太原城六区,核心区域为西山片区、汾河景观带及晋阳湖,东至滨河自行车道,西至城区界,北至汾河二库,南至姚村镇南界。项目以“1334IP矩阵”为核心思路,其中“1核”为驱动引擎,打造统一品牌形象及集信息咨询、装备租赁、安全教育于一体的“出发营地”,为整个项目提供基础服务支撑;“3个功能区”精准定位,北部聚焦潮流运动、中部深耕营地教育、南部推动体旅融合,分别落地骑行体验、研学实践、文化沉浸等特色项目,覆盖不同群体需求;“3大主题赛事”结合各功能区特色培育专属IP,通过“以赛促建、以赛兴产”的模式,带动产业配套完善与区域影响力提升;“4季产品”实现全年运营,设计徒步、露营、自驾等全季节精品线路,打破传统体旅项目的季节限制。
值得关注的是,为确保矩阵高效落地,项目将分三期推进。近期重点推进“出发营地”建设,完善移动驿站、智慧赛事系统、应急救援体系等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咨询、装备维护租赁等服务网络;中期依托三大功能区,串联晋祠、天龙山等优质文化资源打造主题骑行线路,深化“骑行+文旅”“骑行+康养”等业态融合,完善四季体旅产品;远期以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一华北顶级IP为基础,积极申办国际高级别赛事,推动太原建设成为国际骑行热点门户城市。
项目推进注重多方共赢,对游客推出“骑行+景区联票”“骑行+文创”等多元产品,强化服务保障;对乡村支持村集体和农户发展骑行主题民宿、乡村驿站,拓宽增收渠道;建设期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成熟期预计年接待骑行爱好者超百万,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繁荣。同时,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气候康养旅居地优势,同步推进低空经济、康养产业及亲子研学项目,构建全链条体旅产业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太原市秉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乡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开放基础设施共建、业态融合开发、智慧运营服务、生态产业合作四大领域,邀请企业参与骑行驿站建设、赛事运营、智能装备研发等多元合作,共同分享万亿级户外运动产业红利。太原西山正从“矿山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将以最开放的姿态、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与社会各界携手,把项目打造成生态与产业共兴的典范。(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