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生态 >正文
让百年古树“老有所安”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18 18:55:23 作者:戚原 编辑:李安琪 责任编辑:高云良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活文物”,也是一座城市的“绿色名片”。近年来,四川省青神县秉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全民参与”理念,构建“普查建档—精准管护—科学复壮—文化赋能”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让百年古树“老有所安”,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精准普查建档 摸清“绿色家底”

早在2017年,青神县就委托专业机构完成全县古树名木系统普查,通过现场勘测、生长态势评估等方式,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形成了《四川省青神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在省、市、县政府网站统一公布认定结果。

虎渡社区虎渡溪口黄葛树(刘涵 摄)

在此基础上,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数据库,推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树一策”管理模式,为39株古树全部制作包含树种学名、树龄、管护责任单位等信息的保护牌,并生成专属“二维码身份档案”,市民扫码即可了解古树的“前世今生”。

目前,青神县古树建档率、挂牌率均达100%,涵盖黄桷树31株、桢楠树7株、皂荚树1株等品种,其中一级1株、二级4株、三级34株,同时将20株80年—100年树龄的大树纳入后备资源库,参照三级古树标准保护管理。

健全管护体系 织密“保护网络”

青神县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了林长制核心考核内容,明确保护责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镇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按照属地管理和权属原则,青神县为每株古树落实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并发放管护补贴,实现“每棵古树有人管、每项责任有人担”。与此同时,创新推出“专业管护+公众参与”模式,110名护林员将古树巡查纳入日常巡护;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新机制,为全县39株古树投保,保额达78万元;坚持“预防为先、精准施策”,2024年专门安排22.94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古树管护与复壮工程。

挖掘文化价值 赋能“绿色发展”

“古树为魂、绿脉为纲”。青神县将古树保护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39株古树早已成为城乡生态景观的核心节点,与20万亩高标准竹林基地、唤鱼公园、汉阳古镇等形成联动,打造“古树+文化+旅游”品牌。如西龙镇万沟村黄葛树成为乡愁地标,与非遗竹编、萤火虫生态景观联动,形成特色研学线路。

如今,漫步青神城乡,百年黄葛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这些“活文物”成为传承生态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更承载了群众乡愁的精神符号,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神画卷。(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