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玉溪专场举行。玉溪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玉溪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为玉溪“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中共玉溪市委书记杨政昆在主发布中介绍,“十四五”以来,玉溪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即将迈上2700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从9.1万元提高至11.4万元,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保持全省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2.91万元/人上升至22.5万元/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红塔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万元、2万元,绝对值均居全省第二。
产业体系重构升级,工业化率全省第一。杨政昆表示,玉溪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至9.65:42.00:48.35,产业投资占比从24.4%提高至57.3%。全国41个工业大类玉溪拥有32个,是全省工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州(市)。钢铁产能居全省第一。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绿色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彰显活力,建成全省最齐全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和全国知名、全省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全市工业化率达36.64%,居全省第一。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开放格局持续拓展。在改革创新开放方面,玉溪营商环境步入全省第一方阵,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提升至89.93%。成功获得国家创新型城市等4个国家级荣誉,被列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59%,居全省第二;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7户,居全省第一。成功入选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全国现代流通业战略支点城市,玉溪海关正式运营,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
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成效明显。针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玉溪市常务副市长谭伟表示,玉溪构建了“1+7+N”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蔬菜、鲜切花、水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通过推行六个“统一”的全流程管控机制,持续打造“第一车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较2020年增长59.7%。在加工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39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户,排全省第3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51亿元,产加比达2.8:1。在销售端,“玉字号”品牌影响力扩大,成功发送中老铁路农产品国际冷链货运专列,2025年1月—8月,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37.56%。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71元,年均增长7.3%。
工业根基持续夯实,转型升级路径清晰。杨政昆进一步阐述,玉溪坚持“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36.64%。通过实施玉溪卷烟厂技改、玉昆钢铁产能置换等项目,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绿色钢铁中高端板材占比跃升至61%。新能源电池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生物医药领域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建成全省唯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270余家工业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4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550户,较2020年净增102户。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度达5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放型工业经济不断突破,2024年全市工业品进出口同比增长45.3%。
公立医院改革见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民生领域,玉溪市副市长陈静重点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玉溪市在全省首家被评定为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通过深化“三医”联动,患者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5.2%和5.9%,CT、核磁共振检查类等项目收入下降。通过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大资源下沉,基层出院人次增长43%,县域内就诊率超91%。大病救治能力提升,肿瘤类疾病市外住院率下降至15.4%。构建城乡急救和慢病防治网络,实现村级AED和急救志愿者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98岁,居全省首位。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民营活力有效激发。玉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方灵介绍了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十四五”期间,玉溪实现从全省中游到“第一方阵”的突破。建成34个“市场经营主体服务直通点”和全省惟一经营主体培育大数据平台,截至今年10月,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9.29万户。发布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全面实现“一门一窗一网”通办。推行“强监管、强包容”模式,出台全省首个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指引。设立全省首个常态化驻县海关工作站。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40个高频事项上线。“局长坐诊接诉”活动累计帮助企业解决158个诉求。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宜居品质不断提升。在城市更新方面,常务副市长谭伟介绍,玉溪在全省率先完成《玉溪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工作。“十四五”期间,启动134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5.8万户,改造经验2次入选住建部推广清单。开工城市更新项目362个,新建改造市政管网888公里,建成口袋公园301个。构建多元资金保障体系,累计争取上级资金、专项债券等超百亿元。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城市危旧房、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项目。
企业践行绿色转型,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亨本分享了企业转型升级实践。玉昆钢铁以投资230亿元的“云南绿色钢城”项目为核心,引入先进装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功研发量产多个高附加值新品。项目采用先进工艺,目标实现能耗降20%、排放减30%,并配套建设焦化项目提升余热发电比例。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通过建设铁路专用线破解运输瓶颈,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
抚仙湖治理成效显著,生态屏障持续筑牢。澄江市委书记常成介绍了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十四五”以来,澄江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管网1608公里,流域自然村截污治污系统全覆盖,城乡污水处理率均达97%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收处实现“四个100%”。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流域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5年下降。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森林覆盖率达32.16%。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优,流域治理案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