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正文
“小产业”推动“大振兴” 手工黏豆包“黏”起富农增收路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19 17:26:00 作者:刘尧 编辑:李莹莹 责任编辑:高云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近年来,黑龙江省明水县立足寒地黑土核心区的资源禀赋,锚定“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主线,深耕绿色有机产业,将特色小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乡村电商等多元业态,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在这片黑土地上,一颗颗圆滚滚的手工黏豆包,正“黏”起一条富农增收的振兴路。

时值冬季,冰天雪地的东北进入农闲时节,但明水县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的黏豆包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浓郁的米香与豆香交织,热气蒸腾中,女员工们分工有序:取面、填馅、封口、揉圆,指尖翻飞间,一个个不同颜色的黏豆包快速成型。“我们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糯米、大黄米、高粱米浸泡发酵后制成面皮,红豆、黑豆经小火慢烀加白糖调味做馅,面皮与馅料完美融合,口感皮薄软糯、香甜饱腹。”企业负责人赵静介绍道。产品涵盖黑米、高粱米、大黄米、江米等多个品类,守住了东北黏豆包的地道风味,也守住了食客舌尖上的乡愁。

女员工们正在包豆包(高伟 摄)

这份“家的味道”不仅征服了本地食客,更通过电商直播走向全国。在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赵静、李百玲两位主播热情洋溢地推介产品:“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的黄色黏豆包是用明水黑土种植的糜子磨面发酵,豆馅是本地特产红豆和黑豆。明水地处北纬47度农产品黄金产业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素有‘明水黑豆甲天下’的美誉……”幽默的讲解、地道的东北话,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不少久居南方的东北游子留言感慨:“尝到了童年记忆里的乡情味道!”大家纷纷下单,让这份饱含乡愁的美味跨越山海,传递思念。

蒸熟的黄豆包(于海静 摄)

企业负责人李百玲、赵静正在直播(高伟 摄)

小黏豆包承载着大市场,更托起了村民的增收梦。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每日加工成品黏豆包700余斤,吸纳了20余名附近女村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收入3000元左右的工资,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正在包豆包的村民梁玲笑得合不拢嘴。家门口的企业让村民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如今,企业已形成线上直播带货、线下供应全县超市的销售格局,订单源源不断。车间外,一箱箱封装完毕的豆包正被有序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这小小的黏豆包,包裹着黑土的馈赠与乡愁的滋味,更打开了村民增收的新路径。

蒸熟后的黑米豆包(于海静 摄)

明水县以黏豆包为突破口,深耕特色小产业。近年来,明水县依托寒地黑土核心区的资源优势,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主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业,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黏豆包产业的崛起,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政府在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帮助企业打通产业链堵点,拓展市场空间。同时,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人才,搭建直播平台,让“小产业”搭上“数字快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田间到车间,从指尖到舌尖,黏豆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在明水县,越来越多的特色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特”的产业项目,正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明水县以“小产业”撬动“大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让更多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日子过得如黏豆包般“蒸蒸日上”。(记者 刘尧 通讯员 高伟 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