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北部山区6个村子,五年前还基础设施薄弱、集体账户空空,2024年竟个个实现年收入超21万元!这惊艳逆袭的幕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人带一村 破局张山头
2020年隆冬,“90后”退役军人马传力以肥城市第一名的成绩,当选张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他就收到村民的“问题清单”,最棘手的是吃水难题。主水管年久失修、漏水严重,不仅浪费水资源,村集体每年还得倒贴水费。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向‘水疙瘩’!”军人出身的马传力不服输,他知道,吃水问题是赢得村民信任的关键。他迅速按“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进管网改造,可施工队刚挖开路面,村民吴华就扛着锄头阻拦,担心毁路影响出行。
马传力立刻叫停施工,蹲在吴华家门口递上热茶,拿着图纸解释:“用小型机械作业,挖宽不超过半米,每天收工用铁板铺好,保证三轮车通行。”当晚寒风呼啸,他裹着军大衣和工人一起拌砂浆、铺管道,冻红的手始终握着水平仪把控质量。
第三天清晨,当吴华推开家门,崭新的柏油路面直通向院口,水管接口处还细心地做了防冻处理,她攥着马传力的手哽咽道:“书记,是我小家子气了,错怪你了。”改造后的插卡式供水系统,让村里首次收齐水费,年省万元开支。
趁热打铁,马传力奔波争取资金,硬化4500平方米道路、美化2000平方米墙面。当村民们拧开龙头看到清澈水流时,连连夸赞:“这外村来的书记,真中!”
基础设施改善后,看着村集体账户为数不多的余额,马传力犯了愁:“靠天吃饭翻不了身,必须搞产业!”他想起部队见过的耐旱黑小麦,提出流转300亩土地种植。
村两委会议上,老书记反对:“山旮旯种玉米都减产,黑小麦能活?别瞎折腾!”马传力没气馁,次日就带村两委成员去肥城市的种子公司取经,在试验田蹲守3天记录耐旱数据。
回村后,他召集71户村民算细账:“规模化流转土地,繁育麦种,一斤比普通小麦贵一毛二,亩产800斤的话,每户年均多挣2000多块!”他拍胸脯承诺:“赔了算我的,赚了大家分!”村民们终于松口,300亩土地顺利流转。
为增值增效,马传力投资建造粮仓实现错峰销售,合作社年稳定增收18万元。曾经反对的老党员,如今主动到麦收现场“义务监工”,逢人就夸:“小马书记算的账,比老农的算盘还精!”
一村兴一片 引领北部山区
张山头村稳住发展后,马传力把目光投向北部山区邻村。他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单打独斗,惟有携手才能共同富裕。
走访中,他看到兴隆村温室大棚荒废一半、杂草丛生;马堂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孩子;北湖村花生销售不畅、堆积如山。这些景象让他心急如焚。
一村富不算富,一片兴才是真兴!
2022年春,马传力牵头将张山头、兴隆等6个薄弱村“串珠成链”。成立大会上,他摆上本村合作社账本诚恳表态:“咱靠团结和技术致富,现在共享经验,联建产业链一起挣大钱!”
这一提议获得边院镇党委支持,他随即整合6村人地资源,敲定蓝莓产业为突破口。可质疑声接踵而至:“蓝莓金贵,种植技术要求高,我们没经验没技术,能伺候好?”
“苗钱我出,技术我请,卖不出去算我的!”马传力当着6村村干部立下“军令状”。他自掏腰包从青岛引进5万株蓝莓苗,请来山东农大专家驻点指导。为掌握技术,他背着喷雾器跟在专家身后,全程把控种植细节。首年蓝莓就丰收,销售额达30万元,彻底打消了众人疑虑。
乘胜追击,马传力在兴隆村建起10栋智能温室大棚,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同步至手机APP,农民轻点屏幕即可完成灌溉施肥。“以前管1个棚累弯腰,现在管5个棚都轻松!”村民们纷纷感慨智慧农业的便捷。
同时,他立足各村优势打造“一村一特色”:西李村种有机蔬菜、张山头村主打春韭菜、兴隆村兴板栗、北杨村种西红柿、北湖村产花生、马堂村养蜂蜜,通过“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销售,形成规模效应。
数年耕耘换来了片区蝶变。2024年,6个联建村年收入均突破21万元,蓝莓产业年产值超200万元。曾经的“薄弱片区”,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圈”。
一魂赋一景 焕彩山乡间
“乡亲们的恩情,我记一辈子!伤好后必重返战场,护咱家园!”马堂村老戏台前,情景剧《红色马堂 血色黎明》演到高潮,村民马庆林扮演的伤员声泪俱下,台下掌声雷动。城里来的研学学生李雨桐眼眶通红:“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这段历史,比课本上更震撼。”
戏台旁,青松翠柏掩映的泰西军分区马堂后方医院旧址庄严肃穆。1941年马堂惨案中,30多名医护人员、伤员壮烈牺牲,这段历史是当地人心头的红色印记。
如今这里成了红色研学核心站点,讲解员马丽介绍:“当时村民挖了36个夹壁洞掩护伤员,这些洞口至今还能找到。”
“红色资源不能只躺在史料里,要让它活起来、火起来。”作为红色文旅开发牵头人,马传力带领团队深挖历史,复现后方医院、惨案遗址,打造“红色课堂+实景体验”研学体系。
研学基地展厅里,学生们围着老照片驻足。马传力指着军民合作修枪的照片说:“这是研学重点,要让孩子们知道抗战胜利是军民同心的结果。”手工区里,村民党员马学亮正教学生做拥军鞋垫:“我奶奶是当年的拥军模范,现在教孩子们做,也是一种传承。”
“采摘蓝莓果、聆听红色课、重走英雄路”的体验式文旅项目,成了游客和研学团队的必选。蓝莓种植基地里,党员志愿者马建峰为游客讲解:“这片果园由157名党员分片负责,红色精神融入种植管理,果子才这么甜。”
在夹壁洞遗址前,学生们排队体验钻洞,感受着洞体的狭窄昏暗,不少孩子低声感叹:“当年藏在这里太不容易了!”马传力看着这一幕欣慰不已:“每次看到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就知道努力值了,红色基因就是这样代代相传。”(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记者手记
马传力的故事,回答了“新时代青年如何扎根乡村”的时代命题。所谓“传力”,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把干事本领传递给父老乡亲,把精神力量传承给下一代。如今,北部山区已有12名返乡青年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他们带着马传力传递的“火种”,在智能农业、乡村文旅等领域开拓创新。
这片曾经贫困的土地,正因为“传力”而生生不息。正如马传力常说的:“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振兴,是一群人的接力。我只是第一棒,要把力量传下去,让更多人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