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洞庭湖畔稻浪翻滚,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黄沙街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内,收割机轰鸣作业,测产人员穿梭忙碌。“节本稳产示范区尿素施用量减少21.7%的情况下,仍增产55.13公斤,增幅达15.71%!”实测数据一经公布,首次承建高标准农田的项目负责人彻底松了口气,“有了‘农田管家’保驾护航,今后建设运营高标准农田没顾虑了!”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农田管家”服务模式。服务模式以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为核心,整合科技、农技、金融等多方资源,力求让农业摆脱“看天吃饭”的被动困境,开辟一条“减损、增效、护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粮农转移潜在风险。

岳阳县大田作物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现场(陈砂 摄)
作为全国水稻主产省,湖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由来已久。岳阳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超400万亩,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洞庭湖平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时会导致水稻减产,引发土壤养分流失、酸化板结等连锁反应,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心头忧”。
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07年签下湖南省首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后,中华财险便持续深耕农业保险领域。十余年来,中华财险陆续推出了涵盖水稻种植、完全成本、育秧、收入等系列的保险产品,构建起覆盖生产全周期的风险保障网。2024年,公司正式推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并升级打造“农田管家”模式,以此打破产业链壁垒,整合农技指导、风险预警、融资增信等服务,形成“保险保障+科技赋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使得田间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在岳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有机质、pH 值、有效钾等14项指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和定制化施肥方案。方仪知源科技的土壤传感器如同“土地医生”,实时采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中联智慧农业依据数据制定全流程种植方案,由无人机团队实施“平米级精准变量施肥”,真正实现 “哪儿缺补哪儿、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2024年6月,岳阳遭遇历史罕见暴雨灾害,岳阳县幼雄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田块监测数据异常。中华财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出预警,赶赴现场勘查情况,指导调整施肥计划,并免费提供无人机精准追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往年,农户们凭经验大面积追肥,不仅成本高、效果差,还污染土壤。如今,有了数据支撑,精准补肥既节省成本又提高产量。”合作社负责人方幼雄说。数据显示,通过“农田管家”精准施肥技术,试点田可节肥10%—15%,增产5%—10%,扣除地力保险保费后,亩均增收仍达50—80元。
保险兜底让农户耕耘更加安心。2024年下半年,岳阳县日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次为700亩农田投保地力指数保险,其负责人刘林坦言,当时他“心里没底”。而实打实的赔付体验,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因此,2025年,合作社的投保面积增至2900余亩。在2024年的暴雨灾害中,岳阳县幼雄水稻专业合作社的2000余亩投保农田,获得了早稻9万余元、晚稻4万余元的赔付。因此,2025年,合作社的投保面积扩大至3600余亩。
“‘农田管家’将科学种植、风险减量与保险赔付有机结合,形成‘保防救赔’一体化模式,让农户从‘看天吃饭’转向‘科技种粮’。”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岳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助理姜立凡介绍。岳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模式通过风险兜底,打消了企业投产顾虑,加速了高标准农田的推广。
从“保损失”到“保提质”,从“事后赔付”到“全程防控”,从“单一保障”到“综合赋能”,中华财险“农田管家”模式与政府土壤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深度协同,构建起“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主体参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截至2025年10月底,模式已覆盖湖南省6个市州,服务330户农户,为21.98万亩耕地提供1.98亿元风险保障。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地力保险产品的广泛普及和技术服务的不断迭代,“农田管家”模式必将惠及更多种植主体,成为守护耕地红线、稳定粮食产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记者 陈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