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后龙山青翠欲滴,村边滁水波光潋滟,民俗广场的农特产品摊位前人头攒动。这个“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如今已蜕变为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韵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成为汝城县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例证。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汝城县群峰连绵、水系发达,总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十四五”以来,汝城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含绿量、含智量、含金量,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扛牢使命筑牢生态屏障
曾经的沙洲瑶族村,一度面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窘境,家禽散养、环境杂乱。随着“半条被子”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沙洲瑶族村依托4A级景区创建,推进绿化美化、污水管网铺设、生态隔离带建设等工程,升级改造观光采摘园,打造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如今,沙洲瑶族村发展蔬果种植、民宿旅居等20多个农文旅业态,80%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沙洲瑶族村的转型是汝城县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汝城县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出台《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等文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以铁腕手段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汝城县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固体废物整治,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9.5%,地表水质量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多项控制性指标在省市中名列前茅。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汝城县深入开展东江湖流域“净水保护”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与禁捕退捕政策,增强森林管护力度,全县保有13万亩原始次生林,野生植物种类达1678种,陆生动物种类有91种。同时,汝城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4.2%,九龙江森林公园、热水温泉等成为生态名片,为绿色发展筑牢根基。
融智向新激活生态动能
“以前水库放水到田里要1天,现在4小时就到,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用水用肥都省了一半!”在汝城县龙虎洞灌区,种植大户袁取养望着长势旺盛的朝天椒,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针对渠系老化、用水粗放等问题,龙虎洞灌区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实施数字孪生、智能计量等五项举措,成功完成了全省首例水电类水权交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入选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节水十佳案例,还为南方山丘区灌区现代化建设树立了范本。
龙虎洞灌区的智慧转型,堪称汝城县以科技赋能生态发展的鲜活范例。汝城县依托山塘水库密布、河流沟渠纵横的地理优势,构建“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水立方”模式,推动水利水务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汝城自来水公司依托“智慧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供水管网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精准管控,管网漏损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同样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汝城县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携手合作,选育出艳红辣椒、脱毒姜苗等新品种,成功破解奈李黑心、生姜姜瘟等“卡脖子”难题。与此同时,一批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新能源项目落地生根、成效显著,加速构建低碳循环工业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智慧”红利。
深耕产业实现绿富双赢
“身居大山中,也能吃上农旅饭!”九龙瑶族村村民黄东林所经营的民宿,客流源源不断。这个远离县城40多公里的村庄,依托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打造“特色瑶寨+白毛茶+民宿康养+生态风光”旅居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如今的汝城,正通过深挖“红、绿、蓝、古、金”五色资源,将全域旅游打造成支柱产业,建成3个AAAA级、7个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
在生态农业领域,汝城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行“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泉水镇的辣椒、马桥镇的生姜、文明瑶族乡的奈李、三江口瑶族镇的白毛茶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朝天椒种植面积达13万亩,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汝城县小黄姜种植面积超5万亩,年产值达20多亿元,依托科学调温调湿贮存,实现错峰销售增益、降低市场风险等多重效应;奈李、白毛茶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稳定增收链条。
为推动产业提质,汝城县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带动5.3万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同时,汝城白毛茶、朝天椒等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48个农副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如今的汝城,森林覆盖率稳居高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绿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激活金山银山,汝城县用生动实践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县域生态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报记者 陈虹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