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十四五”期间,山西全省民政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较好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席兆平 摄)
11月19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山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红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山西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山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琚李梅出席发布会并联合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民生保障的“兜底线”,山西持续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络,整体效能实现了质的提升。全省建立各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5.2%和33.1%,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40.7%和40.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增幅分别达64%和118%,动态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员106.4万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8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4.4万人次,惠及残疾人76.71万人,充分体现了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际成效。救助政策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方式更加多样,从低保、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等群体,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模式。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成、乡镇(街道)救助业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全面实现,129条救助热线及“晋心救”小程序上线运行,求助更便捷、帮扶更及时,服务更暖心。
在兜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山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协同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服务领域,在全国率先出台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省级地方性法规,并连续六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山西省政府民生实事。目前,全省养老机构达1291家、日间照料设施9721个,较2020年分别增加29%和22%,建成老年助餐点4477个,完成6.92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普惠性发放,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更可感可及。在老龄工作方面,全省完成老龄工作机构改革,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宣传教育,开展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推动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力,同时实施“晋孝焕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补贴行动、举办老龄产业博览会,积极促进银发消费、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伴随民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婚姻、殡葬、地名管理等社会事务服务水平也全面提升,群众生活便利度显著增强。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7.16万对,结婚登记、户口迁移、生育登记实现一次联办,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登记颁证厅实现县级全覆盖,多地积极打造“公园式”登记机关和婚俗文化展厅,婚俗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文明婚俗逐步深入人心。殡葬服务凸显公益属性,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民普惠,有效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地名服务赋能发展,39万条地名录入国家信息库,3500余条重要历史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人说山西好地名》系列专题片引发广泛共鸣。“乡村著名行动” 扎实推进,新命名乡村地名6.6万条,采集乡村地名和兴趣点4万余条,规范的地名不仅有效服务群众出行、快递进村和乡村振兴,更为出租车、网约车、快递物流等新业态的导航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席兆平 摄)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社会组织活力充分释放,“十四五” 期间新增登记社会组织5116家,山西全省累计1.96万家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领域,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发布就业岗位2.2万个,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为企业减负1.2亿余。公益慈善氛围持续浓厚,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达271家,较2020年增长46.49%,“十四五”期间公益慈善捐赠总额突破51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44.02亿元,在扶贫济困、救孤助残、养老育幼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李建红说,下一步,山西省民政厅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民政力量。(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