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正文
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
——陕西潼关县“十四五”发展取得新成效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0 18:35:07 作者:李彦东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陕西潼关县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之地、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之称,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4镇1办28个村(社区),总人口12.5万人。潼关南依秦岭、北靠黄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潼关黄金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华夏金城”“黄金十强县”。

“十四五”时期是潼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回望这五年,潼关县坚持聚焦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县总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2024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12亿元,较“十三五”末年均增长4%;人均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末的3.4万元增长到3.9万元,年均增长3.5%;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2.92亿元,年均增长21.8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和7.8%,城乡收入之比由“十三五”末的2.51:1进一步缩小到2.27:1,三次产业结构由14.3:28.8:56.9调优为16.2:21.5:6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13.1%。连续两年荣获渭南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聚力产业赋能,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潼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断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壮大产业能级,加快构建“3+N”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累计策划储备项目642个,通过国家审核388个,到位资金35.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25.35亿元,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97个,完成投资125.09亿元。围绕新材料、特色食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七大产业链,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上门招商”,成功引进聚泰全钒液流储能电站装备制造、松间酒店等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其中:5亿—10亿元项目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狠抓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黄金精深加工、中深部绿色勘查、尾矿综合利用等工作,中金冶炼技改、祥顺选矿厂、汇能金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运行,黄金精炼、黄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十四五”以来,黄金累计产量32.1吨,产值149.68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华润风电、国能农光互补、聚泰新材料等项目投产达效,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规上企业中非黄金企业数量占比达到58%。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和回收利用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依托“山、水、关、城、金”丰富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文旅产业“一城三园一街”布局成效显现。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入选全省党纪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3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311.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36亿元。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持续做大做强肉夹馍产业,建成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食品工业园区一期肉夹馍标准化厂房、仓储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完工。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潼关获评“肉夹馍特色美食地标城市”。坚持多元发展软籽石榴、酱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潼关软籽石榴”品牌价值达到2.54亿元,软籽石榴年产值1.2亿元。“潼关酱菜研发中心”在陕西科技大学挂牌成立。

聚力协同互促,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潼关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品质持续提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城市北进西扩,民生大桥、规划一路等建成通车,“五纵九横”路网格局不断完善,城镇化率达到56.31%。实施县城北区建设。明德公园、体育场、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一批补短板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县城北区初具雏形,城市品位、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推进主城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63个、惠及居民2270户,建成停车场9处、“口袋公园”16个,改造提升背街小巷6.2公里,新建排水管网10余公里,更新改造老旧管道29公里,实施弱电入地40公里,主城区运行更有韧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村达到5个,“百万强村”达到2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4个。“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聚力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潼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当好秦岭卫士。严格落实“1+8+4”秦岭保护规划体系,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五乱”、违规穿越、尾矿库等问题整治,立案侦破非法猎捕贩卖鸟类案件3起。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完成南部秦岭区域56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守好黄河母亲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引黄上塬项目建成通水,县城供水实现双水源保障。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农业用水权跨行业交易改革作为全省惟一入选水利部30个典型案例。设立公益诉讼基金做法被最高检向全国推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投资2.11亿元,实施项目11个,管控治理废渣207.15万立方米,生态恢复525.24亩,全面完成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3个国考、2个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综合指数、PM2.5三项重要指标值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四年改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围绕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有序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面积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23%。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率先在全省实现公共交通100%纯电动化。风电、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达到545MW,年均节约标准煤27.5万吨。

聚力富裕共享,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潼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群众幸福指数更高、民生福祉成色更足。2021年以来,累计民生支出72.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83%以上。实施民生重点项目75个,完成投资45亿元。率先在全市完成零工驿站镇级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5200个,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已通过省市评估。潼关中学、县妇幼保健院、城关卫生院、太要卫生院全部迁入新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运营,幼儿托育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等即将投用,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等需求。(记者 李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