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云南西双版纳:“党建红”托起“生态绿” 林下经济富边民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0 18:36:00 作者:郑义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洋种子”结出“金果子”,野生菌实现“订单式”培育,一片茶叶撬动百亿产业链……地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惟一绿洲,云南西双版纳不仅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更以74.05%的全省最高森林覆盖率,成为全国四分之一动物、六分之一植物物种的“家园”。近年来,西双版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先锋岗设到种植基地,紧扣“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重构”核心思路,系统推进特色农业升级,因地制宜壮大林下经济,成功蹚出边疆地区农业绿色转型、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谋布局,解锁林下“生金”密码

让林下经济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关键在于以党建锚定方向、搭建框架。

西双版纳州构建“党委主抓、政府主推、部门助推、乡村实施”工作机制,出台《西双版纳州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专项规划(2025—2035年)》等政策文件,配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形成“政策+资金+管理”的制度闭环。同时,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林草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围绕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开展联合攻关,为林下经济注入“科技基因”。

创新实施“党建+产业链”模式,把党组织战斗力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破解群众“小散弱”、市场认知低、发展信心不足等难题。围绕“菌、茶、花、果、傣药”等特色产业链建强党组织,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攻坚,实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在“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产业大户+农户”基础上,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273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党员致富带头人“关键少数”带动群众“绝大多数”,形成“农户增收、合作社盈利、村集体壮大”的共赢格局,让边疆群众在林下产业中解锁“生金”密码。

融合创新谋共赢,“林下生金”绘就多元图景

林下经济的长远发展,需以“业态融合”破局、以“利益共享”扎根。西双版纳州跳出“单一种植”思维,推动林下经济与农文旅融合、科产教联动、民族团结互促深度结合,让“一片林子”撑起生态、经济、民生多重效益,绘就边疆“林下生金”的多元图景。

农文旅融合,让“雨林风景”变“富民产业”。依托热带雨林生态优势,将林下资源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深度绑定,打造“林旅融合”新标杆。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牵引,推出“雨林徒步+基诺风情”“古树茶研学+非遗体验”“野生菌采摘+哈尼族美食”等多条主题精品线路,串联27个林菌、林花、林药示范基地,让游客在体验雨林生态的同时,感受基诺织锦、傣族章哈、哈尼族民歌等非遗魅力。重点打造“西双版纳旅居”品牌,在景洪市南联山村、勐腊县曼掌村等村寨,发展“森林民宿+林下采摘”业态,南联山村以集体土地入股企业,打造30余家特色雨林民宿,村集体年获5%收益分成,村民既拿土地租金,又能在民宿务工增收;曼掌村依托林下果林资源,推出“认养一棵果树”“体验傣家农耕”等互动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2025年国庆中秋,共接待游客21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6.77亿元,其中以林下生态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超40%,真正让“雨林风景”变成“富民钱景”。

科产教联动,让“科研成果”变“产业实效”。深化“院所校地企”合作机制,把科研平台建在林下、把技术转化落到田间,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合作,在勐腊县打造山乌龟、红豆蔻等中药材“母种繁育+林下扩繁”基地,不仅为全省提供优质种源,更形成“资源调查—物种保育—栽培研究—产业推广”的全链条科研体系,推动砂仁、跳蚤草等10余项药用植物研发技术就地转化,带动周边建成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亩均产值达8000元以上。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构建“政府引导+可可龙头企业+橡胶种植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可可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创新探索“科研赋能+规范种植+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科学优化林下光照、温湿度等生长环境,推动可可规模化种植,现已建成3个标准化可可苗木繁育基地及1个优质可可品种园,成功开发巧克力、可可果肉汁等系列产品,实现产业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这颗富民兴村的“金豆豆”,不仅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实现季节性稳定务工增收,更打造成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研示范”三位一体的林下经济样板,为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夯实了坚实根基。

民族团结互促,让“产业纽带”连起“同心链条”。西双版纳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将林下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以“产业共兴”推动“民族共富”。在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推行“党组织联建+产业联动”模式,跨村寨组建林下产业联合党支部,整合各民族村寨的土地、劳动力、文化资源,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勐海县布朗山乡的布朗族村寨与周边哈尼族、傣族村寨联建“古树茶产业链党支部”,统一制定种植标准、打造区域品牌,带动200余户少数民族群众抱团发展,古树茶单价从每公斤800元提升至1500元,户均年增收4.5万元;勐腊县瑶区瑶族乡,党组织牵头整合瑶族、彝族群众的林下土地,发展草果、重楼种植,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全乡林下经济产值年增长25%。如今,林下产业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在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中筑牢民族团结的“同心链条”。

“党建红”与“生态绿”的深度交融,让西双版纳的林下经济既有“含绿量”更有“含金量”,2024年,全州林草总产值预计达457亿元,这片绿荫不仅成为边疆群众的“致富树”,更成为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幸福林”。(记者 郑义 通讯员 白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