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5年云南省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哪些进展?过渡期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在11月19日举行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专场,保山市委副书记、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左广就“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过渡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左广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保山市在这关键阶段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五年来,保山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动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不仅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还显著增强了脱贫地区的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了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防止返贫方面,保山市构建了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左广介绍:线上,借助“政府救助平台”,实现一键报贫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反映困难。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申请3.63万件,且办结率超过99%,确保了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线下,实行“一月一监测、一月一帮扶”机制,精准识别出监测对象1.78万户6.01万人。针对这些监测对象,保山市落实了“政府主导帮、集体经济帮、社会共同帮、干部齐心帮、群众互助帮”的多元帮扶措施,成功使5.35万人稳定消除风险。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基本民生保障上,保山市同样成果斐然。义务教育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累计教育资助413万余人次;脱贫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1.6%;完成农房改造9705户;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2.2%,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左广说,五年来,保山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和帮扶资金63.36亿元,重点扶持咖啡、生猪、茶叶等6个高原特色链群发展。通过打造“一座保山”“昌宁红茶”等7个区域品牌,农产品的价值链得到了持续提升。同时,积极推广利润反哺、入股分红等7种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扶持农村直播电商、旅居民宿等新兴业态。在就业方面,建成9个劳务品牌、14个就业社区和零工市场,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5万人次,脱贫劳动力年均稳定就业超过16万人。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6%,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要一环。左广表示,保山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下了大力气,取得了显著成效。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82.8%,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5.4%,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6.4%,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保山市还培育了隆阳金鸡、腾冲东山和龙陵邦腊掌等50多个乡村旅居重点村,建成5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鲜亮。
回顾这五年,保山市顺利完成了过渡期的目标任务,脱贫基础更加稳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左广表示,展望未来,保山市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聚焦产业就业这一核心,健全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相信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保山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