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当前,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土特产”为抓手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广东农信立足县域服务根基,坚守支农支小主责主业,紧扣各地资源禀赋与县域发展规划,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精准金融服务筑牢县域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活水。截至10月末,广东农信涉农贷款余额达3649亿元、同比增长2.46%,占贷款总额39%,其中“米袋子”“菜篮子”等农业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22亿元、同比增长12.69%,累计服务农业经营主体9.42万户,夯实县域农业发展金融底盘。
强龙头育主体,驱动县域产业集聚
广东农信立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出“龙头企业贷”“创业担保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最高授信额度达800万元,精准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助力县域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转型。在阳江,针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需求,提供低至3.2%利率的授信支持,助力企业拓展业务版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投资,推动企业获评农业农村部“国家级生态农场”,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引领当地农业提质升级。在清远连州,采用“整体授信+协会推荐”模式,向当地腊味食品公司发放贷款超870万元,支持企业搭建生产、加工、销售及电商直播完整产业链,推动企业从传统小作坊成长为县域腊味产业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抱团发展。
补链条优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名录,广东农信制定“链主”企业服务清单,打造“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主体”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绑定,打通县域产业发展堵点。在清远英德,联动麻竹行业协会梳理产业需求,制定专项服务方案,打通麻竹产业上下游投融资链路,支持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累计投放麻竹笋产业贷款11亿元,惠及产业链上下游客户4500多户,夯实县域特色产业根基。在江门,联合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深耕陈皮产业,推出仓单质押贷款等适配产品,精准对接陈皮经营户融资需求,累计投放陈皮产业链贷款31亿元,覆盖上下游客户1000户,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兴业态拓路径,拓宽县域发展空间
紧扣县域产业绿色转型与多元发展趋势,广东农信创新“农业转型贷”“文旅贷+民宿贷+信用+利率优惠”等综合授信产品,助力乡村新业态落地生根,丰富县域产业发展场景。在阳江,联合第三方研究院开展绿色项目专业评估,发放当地首笔700万元“农业转型贷”,支持现代农业生态园引进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秸秆还田等低碳技术,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3427.55吨,推动县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梅州大埔,向农业生态旅游公司授信500万元,重点支持茶旅文化融合项目建设、土壤改造及茶叶深加工生产线升级,助力企业从“卖茶叶”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型,激活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提升乡村居民增收福祉。
树品牌促流通,助力特产“出村进城”
依托县域服务优势与决策灵活特点,广东农信深入田间地头、作坊车间,精准对接农户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推动县域农产品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搭建自建“悦农鲜特汇”电商平台,集中推广县域特色土特产品,目前已上架商品上千种,累计销售额达8682万元,畅通特产流通渠道。在肇庆广宁,紧扣当地“打响十大名薯品牌、推进甘薯提升行动、打造省级产业专业镇”发展规划,量身定制“番薯贷”产品,提供低门槛、纯信用贷款服务,累计投放贷款2000万元,同步举办潭布番薯农副产品暨“番薯贷”推介会,全方位助力县域番薯产业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让县域特产走出乡村、对接广阔市场。
下一步,广东农信将坚守服务“三农”初心,扎根县域深耕细作,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聚焦“土特产”产业发展痛点难点提供精准支持,以更实金融举措激活县域经济活力,为广东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与农业强省建设贡献农信力量。(记者 付曦地 通讯员 冯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