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种薯丰收仓廪实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1 18:47:07 作者:吴舒睿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寒意渐浓的渭水源头,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从马铃薯茎尖脱毒入瓶“吸营养”、到马铃薯原原种采挖分拣“展身姿”,从良种薯出库“闯市场”、到宽粉生产“上餐桌”,在甘肃省渭源县,马铃薯产业正铺展一幅生机勃勃的振兴画卷。

作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科技创新,构建起从科研到生产、从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让小土豆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在甘肃田地博通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培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无菌操作台上精细操作,一排排透明的培养瓶整齐排列,瓶中翠绿的组培苗在灯光下舒展叶片。“这是我们今年培育的‘陇薯10号’脱毒苗,通过茎尖剥离技术去除病毒,并经过培育后,就能移栽到温室大棚里生产原原种。”公司总经理李林军介绍,作为渭源县种薯繁育的龙头企业,通过“科技育种”,形成了良种化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

步入智能化温室大棚,工人们弯腰弓背,指尖在培养土中翻飞,将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原原种采挖而出。一旁的筛选机飞速运转,通过孔径大小精准分级的原原种顺着出口落入袋中。“我们公司年生产原原种1.2亿粒,这些原原种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被移栽到大田进行扩繁,成为农民手中的优质种薯。”李林军说。

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灵活就业机会,走出“在家耕作+就近务工”两条增收路。清源镇河口村村民何淑琴笑着:“农忙时在家耕种,秋收后就在这里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非常方便!”像何淑琴一样,有150多人在公司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临时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次,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马铃薯产业的“全链条”,不止于繁育、种植加工,更延伸到仓储、物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组培温室、连栋温室、日光温室、贮藏库一应俱全。理事长刘永红穿梭在种薯贮藏库中,忙着为各地订单备货。近日,400万粒原原种、3000吨原种将“远嫁”新疆、青海等地。

“原原种按‘粒’卖,不是按‘公斤’,更不是按‘吨’。”刘永红拿起一颗金黄饱满的原原种,脸上满是自豪,“现在库存原原种1800万粒、原种1万吨、一级种2000吨。所有良种均经过严格筛选检测,品质过硬,深受各地客商青睐。”

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因势利导的科学布局和市场的精耕细作。近年来,渭源县抢抓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机遇,全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依托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完善“茎尖脱毒—温室原原种—高山隔离—大田扩繁”四级技术体系,先后培育、引进、筛选马铃薯品种(系)45个,保存优质种质资源1230份,注册种薯商标5个,“渭源种薯”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

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深耕种薯研发种植16载,其“生产在户、经营在社”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模式成效显著,年带动5个乡镇4000多户农户繁育马铃薯种薯1万亩以上,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甘肃省联农带农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

从“一粒种”到“一颗薯”,渭源县马铃薯产业不断拓展升级。“以种薯产业为重点,建立完善了“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贮藏销售、品牌宣传、精深加工”六大产业体系,全县年生产脱毒瓶苗达7.4亿株、原原种9亿粒,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马铃薯产业全链产值达44亿元。”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樊喜红介绍。

除了种薯繁育,渭源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在当地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有序运转。以“定西宽粉”和马铃薯鲜食为主的39个系列产品打开新市场,并走出国门,全县主食化产品年加工达到2万吨以上,“渭源马铃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马富平)